善本藏富|藏瓷:长得像陶瓷的石头何以卖出天价?

侨乡广记
+ 订阅

点击蓝字关注

“侨乡广记”

黄绸布解开后,一个形神兼备的铁面怪兽马上呈现在众人眼前。

大概三四年前,笔者到从化采访,在奇石玩家、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骆柱英一座名为“不知何年”的石馆里,见到一方与人类始祖猿猴长得很像、形神兼备的石头,看一眼就惊讶得叫出声来了。

骆柱英告诉笔者,几年前,当他和一批石友在西藏东部5300米的昌都雪山上发现这颗石头时,同样第一眼就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连续三天睡不着觉”。

也就是那天,笔者才知道这颗命名为《始祖》的石头,还有一个同样让人惊讶的名字,叫藏瓷。

藏瓷又名藏瓷红,是这些年石友们新发现的一类奇石石种,顾名思义,此石种产自于西藏高原。这类石头因长年累月被雪水冲刷,且受高原烈日的反复炙烤,残留石表的矿物质与大气中的氧不断发生化学反应,最后在表面生成一层由浅入深的氧化保护薄膜,有橘红、中黄、浅黄等颜色。这层漆化的表皮,由于颜色古朴宝气,质感莹润,如陶瓷之釉面,故取名“藏瓷”。

骆柱英在保养他的藏瓷。

后来,笔者在不同的藏家家里,见过大大小小几十块不同的藏瓷,发现其颜色大多为红色,造型总体偏大。颜色和造型的多样性,堪比广西的大化石。

两广地区是我国赏石文化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广东的石迷,二十多年前就开始走南闯北钻到全国各地的深山老林里去找各种奇奇怪怪的石头,一方面以此为乐,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珍稀的新石种,从而发笔横财。

骆柱英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跟着一批老石迷到云南的龙陵县找到黄龙玉、阿拉善寻找“沙漠漆”、到雅鲁藏布江沿岸寻找“藏玉”,直到邂逅前文所述那块让他终身难忘的藏瓷。  

在广东人眼里,奇石是不可复制的天然艺术,因而,每当得到一块造形难得的藏瓷,总会奉为珍宝。

2015年夏天,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叫才久的石农,用一部皮卡拉了一车的藏瓷不远千里迢迢,从青藏高原脚下的小县城拉到广州来卖给广东的玩家。

当年,中国国内首只观赏石股票“遗韵”在香港大公文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发售当日立即受到交易商的热烈追捧,不仅以0.228%的中签率创下历史新低,而且单日涨幅直奔56%。

笔者上网翻阅图片后,才发现这件在中国首开综合类艺术品先河的石头股票不是别的什么品种,正是十年前才刚刚被国内赏石界发现和命名的藏瓷。

藏瓷虽长得好看,但其和当地的雪山一样,形成于数亿年前。只有那些光照充足、经常刮风、水流急、水量大的河里,才能找到少量藏瓷,这样的地方往往环境恶劣、人迹罕至,不仅开采成本高,而且非常危险。一般的山民,根本不愿意到那种地方去。所以,藏瓷的市场刚刚升温的时候,价格已经被炒到天上去了。就像才久当时拉来广州的这车石头,起码可以卖到上百万元。

根据中国观赏石协会提供的资料,目前已探明的藏瓷储存量最多不超过4000—5000块,其中极品的藏瓷数量极其稀少,仅为1%左右。

实际上,奇石投资高烧不退,必然会导致大量资本入侵对石头自然过度开发,从而超出大自然本身的承受能力。骆柱英就叹道,他早年去过的林芝和昌都一些偏远城镇,当地人发现石头能卖钱后,都开起了很多门店专门经营石头生意。还有原住民打电话来问他,要不要把整个地区的资源都承包给他。他当时就回应,“奇石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你们要好好保护,卖光了就没了。”

善本藏富

文字|冯善书

图片|收藏者提供

编辑|黄叙浩

校对|陈大钻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