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食品厂改制后迸发活力 久负盛名汕头沙茶酱“乌桥产”

南方日报 汕头观察

乌桥社区二马路田下巷是一条神奇的巷子。不是乌桥社区的人应该不会知道,这条巷口宽度仅够一辆小车艰难穿行的巷子里,徒步几十米之后会是另外一番光景:乌桥岛上唯一的中学,酱味浓郁的食品厂、充满情调的咖啡厅,都聚集在这里。

每每进入田下巷,都能闻到一股勾人食欲的酱香味,这个香味便来自汕头市食品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汕头市食品厂”)。其公司创立的拳头产品“迎春楼牌”和“红星牌”沙茶酱经过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精心耕耘,畅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及东南亚一带,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也因其沙茶系列产品久负盛名,汕头市食品厂被汕头市民们习惯性称之为“沙茶厂”。

与老国营企业酱油厂不同,汕头市食品厂在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得以顺利改制,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企业的发展也逐渐上了轨道,有了今天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

汕头市民熟悉的迎春牌沙茶酱,正是产自乌桥岛上的汕头市食品厂。资料图片

沙茶酱是食品厂拳头产品

据汕头市食品厂厂长林俊强介绍,食品厂的前身是1952年由原汕头市同平区烈军属辣椒生产组初创而成, 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与原老字号“淘香”、“益香”、“万香”、“侨香”、“集香”、“瑞园”、“源益”等几家私营小作坊合营组建成立地方国营汕头同平肉类调味食品厂,1963年更名为汕头市食品厂;直至2004年企业为配合国家体制改革”,以求得发展壮大,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汕头市食品厂有限公司。

在美食界,沙茶酱的品种有福建闽南沙茶酱、潮汕沙茶酱和进口沙茶酱三大类。汕头市食品厂改制后不断发展壮大生产规模,已成为“潮汕特产”——沙茶酱全省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也是潮汕地区沙茶酱生产的龙头企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市外贸系统列为定点生产沙茶酱出口创汇。

而企业创立的品牌“迎春楼牌”和“红星牌”沙茶酱均出自传统精湛工艺和严谨的优良配方,一代一代传承至今,不仅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品牌,而且享誉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

林俊强告诉记者,“迎春楼牌”商标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上世纪80年代,汕头并没有太多标志性建筑,考虑到沙茶是潮汕特产,而汕头礐石风景区塔山景区内的迎春楼茶楼深受市民们喜爱,于是食品厂向国家申请将“迎春楼牌”作为商品的名称和注册商标。

就这样,“迎春楼牌”成为汕头人熟悉的特产,与迎春楼茶楼一起成为老汕头人的故乡技艺,引起海外华侨的思乡之情。“迎春楼牌”沙茶酱分别于1985年荣获广东省经济委员会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以及1997年被中国食品行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殊荣。

“红星牌”沙茶酱则于1988年被国家轻工部评为“全国轻工业优秀出口产品”铜牌奖;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荣获“广东省食品行业名牌产品”称号和荣获广东省食品文化研究会特产文化专业委员会授予“广东代表性的地方特产”称号。

品质至上严把质量关

“迎春楼牌”和“红星牌”沙茶酱是汕头市食品厂的拳头产品,长期以来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拥有极佳的口碑,深受消费者认可。林俊强说,企业品牌之所以能赢得广大消费者信赖,是因为企业发展始终坚持一个“严”字,即严把产品质量关。

林俊强介绍,沙茶酱产品均选用优质花生、芝麻、辣椒、鱼露、食品油以及香辛料,从原料漂洗、炒(炸)、碾磨,到半成品调配、煮制(杀菌),以至最后包装成品等各个工序各个环节都严格落实质量把关,那怕是小小的质量问题只要出现在哪个环节,都会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整改杜绝。

食品厂内一角摆满沙茶酱原料之一花生。

林俊强举了个例子,前段时间曾有外省客商投诉反映产品出现“微砂口感”,企业立即责成质检部查找原因,经排查发现问题出现在“生葱头原料漂洗”工序环节上:由于该工序长期采用传统人工手洗生葱,有时候碰到个别员工责任心不好就会出现漂洗质量问题,即含砂量多。

为彻底解决此问题,他们一方面加强员工质量意识教育;另一方面迅速自行设计并向机械设备厂家定制“生葱自动漂洗机”投入使用,从而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受到客商的赞赏,也维护了企业品牌的良好声誉。

林俊强说,汕头市食品厂2003年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符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连年来被广东省汕头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评为A级纳税人,1990年被广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授予“全面质量管理”证书企业;多年被汕头市技术监督局授予“质量信得过企业”称号。企业至2014年度被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连续二十四年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公司近期也被市商务局推荐参加省评定广东老字号企业并获初审通过。


编辑 陈圆圆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