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时候印象里,奶奶很高大,有点胖,看起来十分壮实。但现在,瘦了不少先不说,不知怎么的却变矮了。难道真的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人老矮三分”,年纪大了,身高自然会“缩水”?
在不少人看来,老了变矮是正常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人老了变矮是普遍现象,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椎间盘老化退变;二是出现了骨质疏松,当老人的身高比前1年降低2厘米,或是比年轻时低了3~5厘米,就需要警惕是否患了骨质疏松症。

“沉默的杀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9000万人受到骨质疏松的影响。骨质疏松是个“沉默的杀手”。它静悄悄地来到人们身边,无声地蚕食着人们的健康。骨质疏松的人可能会有以下3种表现:
1.骨痛
骨质疏松症人群里大概40%-60%的人会出现骨痛。但由于年纪大了之后腰酸背痛是常见的,所以是否属于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还需要医生痛来鉴别。
如果结合测定发现骨密度比较低,那么这种情况可以考虑这个疼痛是骨质疏松引起的。

2.身高缩水、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同时,也会出现身高缩水,一般要比年轻时最高的身高降低4公分左右。

3.骨折
设施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使得骨质脆性增加,出现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出现骨折,比如转身拿个东西、打喷嚏。
全球每3秒钟就会发生一起骨质疏松性骨折,33%的女性和20%的男性会在50岁后遭遇一次骨折。其中最严重的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50%。

骨质疏松不只是老年病
骨质疏松症属于老年性疾疾病,但近年来正在逐渐趋于年轻化。
就有个32岁的女白领,长期熬夜并狂喝咖啡提神,下楼时竟然崴脚骨裂,检查发现骨密度竟然如同60岁老人。医生表示,与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所以,年轻人也不能侥幸,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骨质疏松更偏爱女性
男性跟女性比较,同样都是同年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女性在绝经期(围绝经期),也就是50岁左右,会出现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体内水平降低,大量的钙会排出。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快速骨丢失,在3-5年内可能把全身骨量的1/3都丢失了,也就是围绝经期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不全是缺钙
我们的骨骼由两部分组成:矿物质(主要成分为钙)和有机质(骨的基质)。骨流失的时候是矿物质和骨的基质呈比例丢失的。如果只有钙流失,那么会导致骨软化,硬度不够,变软了。
当钙和基质呈比例丢失,骨的强度不够,物理性能降低了,这样就比较容易发生骨折。所以,骨流失不是单纯的钙的流失,同时还有矿物质的流失。

骨质疏松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避免骨质疏松及骨折。
﹥儿童、青少年
有研究资料表明,骨密度增加最快的阶段通常是儿童期和青春期早期。儿童青少年时期峰值骨量增加10%,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危险性就会降低50%。
所以预防骨质疏松从儿童、青少年做起,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乳制品等,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等。
﹥中老年、绝经期妇女
进入中年期后,骨密度(骨量)会减少。当密度低于骨峰值30%以上时,骨质变得疏松易脆。一旦出现腰背酸痛、骨骼萎缩、甚至骨折等,那么很有可能已经骨质疏松了。
所以此阶段的重心是:缓解骨质的流失速度,维持骨密度在相对同龄人的较高水平。建议步入中年,尤其女性绝经后,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
﹥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
以及发生了,就只能加强防摔、防碰等;骨折患者应对症处理,同时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体疗、营养、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等综合治疗。
早期预防的策略就是均衡饮食、运动、阳光和维生素D。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个话题,饮食要讲究营养均衡、要多锻炼、多晒太阳、还有补充所需的维生素。
综上,30岁后就要开始查骨密度了,骨质疏松不容轻视!
 加载全文
				 加载全文 
			
		 快来抢沙发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