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借《人民的名义》思考现实:那些人、事、潜规则

南方名记:丁建庭
+ 订阅

文|巴扎黑

在一个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一部电视作品或一档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或许可以从移动端弹幕的热烈程度窥见一斑。“达康书记是好人还是坏人?”“京州市跟哪个城市更像?”人们关注、热议《人民的名义》,显然不仅仅在这部反腐大戏的剧情本身和老戏骨们的精湛演技,更是因为戏里戏外,有太多让人似曾相识的东西。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现实。在整个国家持续强力反腐高歌猛进的时代,这样一部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正剧,肯定会更加强烈地折射现实,也让观众们自觉不自觉地去现实中寻找原型:赵德汉的原型是不是发改委煤炭司的前司长魏鹏远?丁义珍的原型是不是辽宁凤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就连打动了无数网友的正面人物李达康,也有人说依稀看到了山西大同那位个性前市长的影子。  

客观地说,任何一个角色都承载着某种形象,相比于历史剧、玄幻剧,这样的形象也更容易被拿来与现实对应。不过,比起“谁更像谁”这种直观比较,一部戏之所以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更关键的是这些角色所展现出来的剧情(事)和博弈(规则)。  

涉及到前者,是最近两天引起热议的“跪式窗口”现象。剧中,大贪官丁义珍为了对付访民,发明了只能半蹲的信访接待窗口,只顾得仰望星空的光明区区长亲自体验且遭到市委书记李大康申斥后,依然口头保证却敷衍塞责。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情节时,会以为这是艺术“高于现实”的表达,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继周末媒体报道郑州社保局办事大厅一窗口柜台设计“不高不低”,让办事市民“站立不安”后,湖南株洲火车站派出所的办证窗口今天也被曝光“窗口太低、太小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涉及到后者,新一期《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的企业不得不利用民间借贷“过桥”偿付银行到期贷款现象,则与剧中大风厂职工股权被质押流失极为相似,更让人生发出银行是高利贷帮凶甚至合谋的追问。假如你是一位“体制内”,就不难理解,一个部门主导制作的影视剧火了之后被另一些部门腹诽,也是一种潜规则。  

因此,如果说人们关注这部剧的各种“原型”,恐怕其展现的事例和潜规则,才是更能引发公众兴趣的部分。这既是作品“真实性”的体现,更因贴近每个人的切身感受而表达了公众的心声。  

就“跪式窗口”现象,相关单位已经表态要整改。不过,究竟是编剧这一别出新意的“剧情设计”推动了现实个案的解决,还是媒体曝光后压力所致,公众自有判断。  

由此也就牵扯出另一个话题,据说该剧火了之后,很多地方发出红头文件要求党员干部观看,有的还规定了级别、要求交千余字的观后感。笔者不反对拿一部分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节目当教材,略有好奇的是,既然剧中这么多现实原型,是不是更应该把教育常态化做得更好一些;或是多点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免得一不小心就上了头条。  

【校对】黄黎繁

编辑 梁莹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