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吗?原来他的祖祠在番禺!快跟认识一下。
屈氏大宗祠
原来这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的祖祠。相传,屈大均小时候曾在祠堂旁边的屋舍里读书,后到越秀山跟名儒陈邦彦读书,继而走遍岭南,云游四海,奔走全国各地,结交了文坛巨擘顾炎武、朱彝尊、李因笃、毛奇龄等众多仁人志士,并将岭南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屈氏大宗祠对面的村落,则是新造镇思贤村。屈大均的墓地位于思贤村东北的宝珠岗上,墓地呈梯形,亦面朝东北。
除屈大均外,墓地还葬着其父、母、子、媳,共四座墓。屈大均的墓历尽沧桑,民国十八年,时任番禺县县长陈樾主持重修坟茔,并亲自刻写“明屈翁山先生墓”碑。
1985年,广州市、番禺县政府拨款再次修缮,1986年,为纪念屈大均逝世290周年,番禺县政府在墓前修筑“思贤亭”以纪念。屈大均墓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号翁山、介子,号莱圃,番禺沙亭乡人(宋元明清及至民国时的沙亭乡含现在的化龙镇沙亭村、莘汀村,新造镇思贤村,屈大均为今新造镇思贤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
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屈大均生于1630年(崇祯三年)10月10日,年幼家贫,曾被寄养在南海县西场邵氏家,初名邵龙,号非池。15岁时,父亲带他回番禺故乡祭祖,并且复姓屈氏,更名大均。1646年补南海县生员。同年,清军攻陷广州。1648年,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后失败。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殁急归。1650年,清兵再围攻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位于今南村镇)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1656年,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朱彝尊、李因笃等交往。又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暗图反清复明。他在辽东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写下《出塞》及《塞上曲》等曲。返回关内后,积极游走于齐、鲁、吴、越之间。1660年秋,屈大均访南京,与朱彝尊同游山阴,参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动。1662年,魏阱、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大均避居桐庐。1673年,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均赴广西参与其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未久,他因洞悉吴三桂借反清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的用心,遂托病辞职返回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