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有位大诗人,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广州番禺发布 2017-04-17 15:05

你听说过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吗?原来他的祖祠在番禺!快跟认识一下。

屈氏大宗祠

原来这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的祖祠。相传,屈大均小时候曾在祠堂旁边的屋舍里读书,后到越秀山跟名儒陈邦彦读书,继而走遍岭南,云游四海,奔走全国各地,结交了文坛巨擘顾炎武、朱彝尊、李因笃、毛奇龄等众多仁人志士,并将岭南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屈氏大宗祠对面的村落,则是新造镇思贤村。屈大均的墓地位于思贤村东北的宝珠岗上,墓地呈梯形,亦面朝东北。

除屈大均外,墓地还葬着其父、母、子、媳,共四座墓。屈大均的墓历尽沧桑,民国十八年,时任番禺县县长陈樾主持重修坟茔,并亲自刻写“明屈翁山先生墓”碑。

1985年,广州市、番禺县政府拨款再次修缮,1986年,为纪念屈大均逝世290周年,番禺县政府在墓前修筑“思贤亭”以纪念。屈大均墓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号翁山、介子,号莱圃,番禺沙亭乡人(宋元明清及至民国时的沙亭乡含现在的化龙镇沙亭村、莘汀村,新造镇思贤村,屈大均为今新造镇思贤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

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屈大均生于1630年(崇祯三年)10月10日,年幼家贫,曾被寄养在南海县西场邵氏家,初名邵龙,号非池。15岁时,父亲带他回番禺故乡祭祖,并且复姓屈氏,更名大均。1646年补南海县生员。同年,清军攻陷广州。1648年,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后失败。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殁急归。1650年,清兵再围攻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位于今南村镇)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1656年,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朱彝尊、李因笃等交往。又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暗图反清复明。他在辽东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写下《出塞》及《塞上曲》等曲。返回关内后,积极游走于齐、鲁、吴、越之间。1660年秋,屈大均访南京,与朱彝尊同游山阴,参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动。1662年,魏阱、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大均避居桐庐。1673年,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均赴广西参与其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未久,他因洞悉吴三桂借反清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的用心,遂托病辞职返回广东。

晚年的屈大均潜心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编成《广东文集》、《广东文选》。据目前收集屈大均作品比较齐全的《屈大均全集》,共收集诗词6721首,其中结集诗歌6365首,佚诗35首,词322首;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谓“诸体毕备”,五言、七言、杂体诗等各体齐全;他的《广东新语》,记述了当时广东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书中集诸史志之所长,记述翔实,内容丰富,对广东民俗文化作系统记述,被称为是一部价值甚高的清代广东大百科全书。他在《皇明四朝成仁录》中记载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死节之士的事迹,成为研究南明历史所必备的珍贵材料。1696年6月27日,他在家乡病逝。

评价屈大均

屈大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现存诗歌六千多首。他的诗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民族斗争精神。由于一生为反清斗争而奔波跋涉,险阻艰难,备尝其苦,因此其诗不论是揭露清兵暴行,表现亡国惨痛,还是写人民苦难、个人遭际,都感情浓烈,慷慨有奇气。清初内阁大学士徐嘉炎在《道援堂诗集序》中说:“翁山少值流离,方袍圆相,走齐鲁燕晋诸地。所历残圩废垒,重关古戌,有可慨于中者,徘徊凭吊,长歌当哭,识者知其有托而逃。……酒酣可热,纵谈古今兴衰治乱忠孝节烈之事,往往吟性勃发,千年会赴。”屈大均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清初岭南诗坛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冠。清初八十年间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比较活跃的时代,其成就也超过了明代。这时期的诗人很多,作品颇为丰富。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等人的爱国诗篇,尤为后人称颂。屈大均在弱冠之年,诗才已闻名全国,顾炎武称赞他“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许多著名诗人如钱益谦、王士祯、朱彝尊等对屈大均评价甚高,以致江淮大地,遍传大均诗稿。毛奇龄曾说:“翁山诗超然独行,为世罕俦。”周炳也说:“翁山之诗为当世学士大夫所脍炙,以至遐方僻壤小生、俗儒知与不知者,皆啧啧叫呼之,姓氏几遍海内。”

屈大均作品

文:屈巨贤

图:屈巨贤及网络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