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称在北滘西滘湾头发现疑似民国时期该地火烧搭棚会馆遇难者的纪念石碑,当时这场火灾轰动一时。在顺德坊间,不少老人对火灾事件仍有记忆,如发生在抗日时期的火烧乐从圩等,在当时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当年的消防技术没有如今先进,面对火灾时,人们是怎么应对的?容桂87岁的何汉曾在20世纪50年代当消防队队长,带领百余人的消防队伍,簇拥着当时的消防车——水柜,穿街过巷,扑灭火灾。
目前,顺德坊间还存在这种“水柜”,顺德保存下来的这种老式消防车大多为清代的。其实这种被顺德人称为“水柜”的老式消防车,也叫“消防水车”,也有多个地方叫“水龙”,可喷水高度十米至三十米不等,其巧妙之处就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往事
北滘搭棚会馆民国失火
近日,北滘镇西滘村有村民发现一块石碑,疑似为民国搭棚会遇火丧生的人立的悼念石碑。
顺德的搭棚业在民国时期已经存在,且颇为兴旺。搭棚,就是用竹、杉等材料,搭起棚架,或用作农村粤剧演出舞台,或用作酒席宴会场所。民国时期,北滘西滘的搭棚会馆已有名气。20世纪80年代手写版《北滘区区志》记载:相传西滘搭棚会馆建于1921年左右,是由全部搭棚专业人员组织而成。组织内据说有行规、会约,还每月缴纳会费、会馆经费,由工程费中抽取2%作费用。该会初由西滘搭棚业发起,后发展到青沙、高村、上僚、水口等地。会馆内设有三个师灵位——榙棚师傅、木工师傅和整棚师傅,参加会员达三四百人,于沦陷时解体。据西滘秀山老人回忆,该会组织是属群众性的,凡属青年必经入会学师三年,满师后才能正式入行工作,学师时学徒工资只得师父工资70%-80%左右。
为何当年该会馆遇上火灾?相传民国某年的农历九月十三晚,坐落在西滘乡湾头的搭棚会馆,为庆祝师傅旦而酬神演戏。当日人来人往,各地棚厂均派人参与。晚上炮竹连声,热闹非常。突然有人大叫火烛(失火),未几,大火迅速漫延。浓烟滚滚,烈火冲天,喊声震地。寻妻觅子,秩序大乱。结果烧死七十多人,伤的不计其数。有些尸首不能辨认,便掘坑合葬于内,立石碑为记。
该志书记载了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北滘发生的一些火灾案例。如北滘三洪奇也发生各种火灾,有贼、兵(国民党兵)烧的,有乡民失火烧的,共有十多次。其中西岸(西一村)张某烧炮(迷信活动)失火,烧了整个西岸坊六十至七十间茅屋,叙龙坊(叙四村)陈某生儿子做满月失火,烧光叙龙东零坊一百多间房屋。1925年至1956年,黄涌乡失火约十次,先后烧毁茅砖屋二百余间。1927年,西滘乡北便坊失火,烧毁房屋三十到四十间。1932年现龙乡民失火引起大火灾,全乡烧掉茅屋四十多间。上僚乡最大的火灾是石碪围火灾,全围有二十户人家,全部烧光、幸无人被烧。1956年,碧江镇德云圩某商户煮饭时人离开,灶火星落在地板上烧着了,风助火势,有部分铺户和十余间住户被烧成灰烬。1958年,彰义乡的新路坊发生火灾,烧掉房屋近三十户。
◎火烧乐从圩
以前发生的火灾,除了如搭棚会馆那样村民不小心导致失火外,在抗战时期,遭受日军放火烧村的事件也有不少。“火烧乐从圩”是让上一辈乐从人难以忘记的日军放火事件。
根据乐从沙边的老人何万全回忆,1938年10月30日,驻小布日军三人途经平布往乐从圩购物,被驻守于炮楼的团丁发觉日本鬼子只有3人,基于鬼子侵略我国残杀我同胞的义愤,在鬼子行进入射击范围时数名团兵一起射击。3名鬼子中一名中枪倒地,其余两名迅速后退返回小布驻地报告。
为此驻小布日军山田大佐联合驻守龙江大坝菊田大佐的日军兵,两路于当年11月2日向乐从圩进攻。利用迫击炮、炸弹筒、轻机枪以及重机枪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可是无人反抗,圩内空无一人。原因是团丁杀死鬼子后,群众料定鬼子一定会来报复,因此于30日和1日这两天时间里迅速撤离疏散,整个乐从圩只剩下不足10人仍在隐藏。鬼子进圩后将其中逃避不及的4人杀害,大肆掠夺后将位于上风带的商铺以及住宅淋上汽油纵火焚烧。大火烧了3天3夜。何万全回忆说:“我当时与大人在沙边大堤上每晚向乐从方向望去,半边天都被大火烧成通红,各乡村的炮楼日夜警钟长鸣,好不吓人。”
◎对话
火患起,“水柜”出
当年的消防技术不如现在先进,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旦发生火灾,民众如何救火?容桂老人何汉于1952年曾做街区消防队长,他说当年的消防车叫“水柜”,火灾发生立即鸣锣响鼓,百余人的消防队伍分工合作,向火患处奔去奋力救火。
记者:汉叔,您好!请问当年一旦失火,怎么通知大家救火?
何汉:旧社会各乡村一般建有4~5层的炮楼以防盗匪,每有险情或灾害发生,便会约定俗成地打响铜锣、钢板的警钟互相传递消息。在容奇,就设有这样的炮楼,其实是当铺的仓库当楼,上面有人值班,24小时留意管辖范围内的情况,一旦发生什么情况,立即鸣钟,例如响一下代表这个地方有情况,响两下代表那个地方有情况,如此类推。
记者:当时的消防车是怎样的?
何汉:以前用的消防车我们称之为“水柜”。这是一辆人力移动的车子,长约1.2米、高约1米、宽约0.7米,由铜、铁和木材建成,车的底盘上装有4个铁轮用于移动,车身左右两边分别有3个铁圈用来穿插木棒,前后各有一个铁质拉手,可以拴绳用于运输。车中间有个长方形水槽,水槽内有1条铜水管和用来抽水的活塞。
记者:它是怎么达到救火的作用呢?
何汉:以前已经有消防队了,一个消防队正式队员有100人,后备队员约50人。分配4人负责鸣锣打鼓,这四人必须是跑得快的年轻人,当火灾发生时,他们立即鸣锣奔走相告。水柜左右两边各有3人负责摇动手柄,一组六人需要3组轮换共18人。配备30人打水,打水的木桶能装20斤水,大家快速从河涌或水井打水倒入消防车内,再通过人力作用把水喷射到火灾处。用于喷水往火灾处的水管较长,必须用叉子将其撑起,这里需要安排10人轮换支撑水管。拿水笔(即水管口)的4人,由于他们最靠近起火处,这4人挑选很严格,必须是专业技术过硬的,年轻的。开火坑的4人,开火坑其实是拆掉房屋瓦面。以前的房子盖瓦,这边的房子起火,必须赶紧爬到下风向隔壁房子,立即将最靠近起火房子的四五排瓦片拆下来,增加通风度,让火势不要蔓延累及他人。另外,还得配备10人拿灯笼,晚上灯笼的作用是照明,当时还用的纸灯笼,里面燃的是蜡烛。灯笼上写着消防队的姓名,由于多人救火,也可能有多个消防队在现场救火,灯笼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告知正在救火的人,你的大本营在这里。
记者:让您印象深刻的火灾有哪些?
何汉:1950年,本地居民还有住半木屋的,一位杜姓妇女在拜神时,麻痹大意导致火灾。记得1951年春,容奇新闸头的广成米机起火,烧掉三分之一,幸好没有人死亡。在旧马路杉街,有一个商户在烧烧猪时失火。还有北朝街21巷一间斋堂也曾经失火。
记者:用水柜扑火,有哪些讲究?
何汉:首先分工合作是最重要的,另外水柱往哪射去也很重要。拿着水笔的,一般都知道先把火截断两截,然后再在靠近下风向的火势的中间处,再用水柱把火截断两截,如此三番几次先隔断火势的传播路径。
记者:当时社会重视消防吗?
何汉:当时对消防也比较重视,记得1951年容奇举办了一次消防比演活动。一根高约10米的竹子顶端处悬挂一物件,参与者用水柜,谁先把该物件射下来谁就是赢家。
记者:到什么时候才有了机动消防车?
何汉:到1952年下半年开始有机动消防车了,但这个时期是人力消防车和机动消防车同时使用。
◎知多D
古代的救火队
黄帝时期: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
周朝:救火员称为司煊、司耀。
宋朝:出现了中国最早意义上的消防队,名字叫军巡铺、防隅。这个消防队最主要任务是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灯。别秉烛夜读,这是消防隐患!扑救的时候,军巡铺会有好几支部队密切配合。有维持秩序的,有安置受伤居民的,有抢救财产的,有灭火的……宋代还有专门用于火警预警的瞭望台,24小时有人值守哟!
元朝:救火队伍称为火兵丁。
清初:救火队伍叫防范火班。
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 又叫“水龙”,装有轮盘推动,但灭火时仍然需要用人工腕力出水,一次要几十个人发动。
清朝后期:“水龙”经过改造升级,可用马达发动出水,又称“机龙”。
【记者】王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