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公饼
许多年前,广三铁路还是广佛两地主要交通工具时,常常可以看见小贩们在列车上叫卖包装成一筒筒的佛山盲公饼,而广州人大多会买上几筒盲公饼作为佛山行的手信,以馈亲朋戚友。
不起眼的盲公饼居然是千年古镇不二的饮食名片,更位于广东四大名饼之列,受到省城宾客的青睐,自然颇为独特。
广东人对盲人有个雅称:“盲公”。盲公饼自然与盲公有关。不过,盲公饼的“盲公”却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在清嘉庆年间,有一个叫何声朝的盲人,十多岁便学会占卦算命,之后在教善坊口开设"乾乾堂"卦命馆作为营生。
由于占卜问卦者多携带小孩,馆中经常有小孩喧闹,影响生意,为了让前来问卦的人能安心听讲,其子豫斋便用饭焦干磨成米粉,加上芝麻、花生,用生油和匀,制成米饼,称为"肉饼" (现盲公饼饼印仍旧有肉饼二字) 。
豫斋在馆中开始售卖这种米饼,一来可以让人们购买来安抚小孩,二来也是贴补收入。这种特别的米饼甘香松脆,深受大家欢迎,邻居们也开始纷纷效仿制作。
民间还有另外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在祖庙门前摆摊算命的盲公,一日去买了块猪肉改善生活,猪肉买回家后,肥肉起出,盲公打算先用盐腌制成咸肉,留起来慢慢享用,可是他却误将糖当作盐。
几天后,被糖腌制过的肥肉变成晶莹通透的冰肉,盲公将错就错,把锅里的饭焦研碎,加入冰肉,花生,芝麻等材料制作米饼,这种米饼甘香可口,邻居纷纷效仿,因为是盲公做出来的饼,所以这种米饼就被人叫做盲公饼。
“盲公饼”一直是佛山人所喜爱的传统食品。据佛山地方志记载:“佛山制饼业,以薄脆饼鹤园社合记之盲公饼为最有名,乡人恒以馈送外乡戚友。”自清末以来,就以“盲公饼”、“东麻薄脆”之名行销穗、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1933年后,也有远销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盲公丸
说到了盲公饼,现在有不少人会联想到是另外一种以盲公命名的小食-盲公丸,同样是以盲公来命名,不过这两种小食却没有一点关联。盲公丸是在2000年后才发展的小食,经过十多年的经营现在变成了佛山的小食明星,一样是家喻户晓。
据说在清末年间佛山南海县有个陈氏,特别擅长做各种肉丸,也研制出独家的汤料,这种家传技艺一直流传到了第四代。
在2004年,因参加澳门美食节的需要,陈氏后人便开始研发新的品种,新产品采用鸡肉,鱼肉和猪肉混合做成肉丸,在征询大众意见的时候,采用蒙眼试吃的方法,但也因其是大众蒙眼选出的食品,于是新肉丸就命名为盲公丸。
不过,盲公丸能在短短十多年变成了佛山另一种新派小食,也不仅仅是因为打了盲公招牌,而确实是有其独到之处的:首先是在选材方面,鸡肉是选用黄脚黄毛黄嘴的三黄鸡,这种鸡的肉质细腻,油份少。鱼肉选用顺德产的甘竹鲮鱼,腥气少,胶质重,而猪肉选用是猪颈后面的背肉,俗称第一刀。
盲公丸的制作上面,工序要求也是很严格,鲮鱼肉需要用刀背刮出鱼青,鱼皮留下待用,活鸡宰杀后起新鲜的鸡肉,鸡肉和猪肉都要细细切成小粒,再稍微剁碎,鱼皮剔出小刺后切碎后,将鱼青,鸡肉粒,猪肉粒,鱼皮碎调味后拌匀,再顺着同一方向搅拌,用手将肉泥打成肉胶后,挤成椭圆形的肉丸,最后放入秘制的上汤中煮熟就可以上桌了。
一个盲公符号让一款普普通通的饼点能够延绵百年,几代人情有独钟,又居然让一款新菜打着这个旗号在短短十来年独步江湖,由此,也可以看出佛山饮食文化的奇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