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社会环境千变万化,社会治安环境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往往在年轻、思想单纯的大学生身上打主意,借结交之机、推销或招聘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诱学生上当。如何慧眼识陷阱,也成为了大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
第一类:电话诈骗
关键词:
冒充领导、老师、亲友 要求转账。
典型案例:
2016年11月11日,我院某同学遭遇“某某,你到我办公室来”的电信诈骗,被骗金额达800元整。根据受害者描述,诈骗人员用 “你到办公室来——身上钱不够,你取点钱到办公室——领导不收红包,你直接转账给我”的骗术进行诈骗。直到对方要求再次转账,某同学才意识到自己上当。
防范对策:
老师不会向学生索要钱财,汇款江湖救急的是“伪导师”。借钱需面对面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确认身份后再借钱。其次,善于分别自己老师的声音等特征,遇陌生电话要求转账汇款,要立即拉响心中的警报。
第二类:qq、微信盗号诈骗
关键词:
借钱救急、代付款、充话费等。
典型案例:
2016年6月27日,我院2015级某学生QQ收到朋友支付二维码,并通过支付宝向对方汇款,扫码支付第三笔业务时,发现不对劲,此时已被骗合计1200元人民币。打电话给朋友才知道朋友QQ号被盗,于是报警。
防范对策:
多思考,多求证,轻易不扫二维码。当遇到好友通过短信、QQ、微信等方式提出借钱时,千万不要急着办理汇款手续,要通过其他通信方式或共同的关系人核实身份。如果您的QQ或微信被盗,要尽快修改密码,告诉朋友 ,避免被骗子利用。
第三类 短信诈骗
关键词:
中奖、逾期、倒扣金额。
典型案例:
2016年9月25日下午,2016级某系某同学遭遇短信诈骗,短信内容声称某已XX中奖,需汇款8000元,逾期将倒扣账户20000元。某同学涉世未深,匆忙将生活费汇入指定账户。
防范对策:
针对“手机短信诈骗犯罪”的特征,提醒同学“五不要”:
一、不要轻信虚假信息;
二、不要因贪小利而受违法短信的诱惑;
三、不要拨打短信中的陌生电话及点击链接网址;
四、不要泄漏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
五、不要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
第四类:网上购物诈骗
关键词:
网站客服、退款 网站输入个人信息、账户冻结再激活。
典型案例:
2016年10月15日20:30,我院某同学接到陌生来电,电话内容声称某同学网上购物被举报,要求某同学输入账号、密码确认。某同学随后在不明网页中录入自己银行卡信息,被骗金额2998元人民币。
防范对策:
网购请上正规网站,切勿贪便宜进不明网站;切勿轻信所谓的“XX客服”等主动打来的退款、退货、换积分以及恐吓相关电话;网购支付请走正规交易平台,留好维权保障的后路,请勿私自转账交易。不要相信账户冻结要求汇款激活、输入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情况。
第五类:兼职刷单
关键词:
兼职、刷单、高佣金。
典型案例:
2016年10月8日,我院某学生遭遇网络刷单诈骗。某学生在QQ群获取刷单信息,对方声称刷单人手紧缺,需要做连环任务,且一个比一个投入大,佣金也相对较高。某同学心动了,于是进行了刷单任务,被骗金额2710元。
防范对策:
代刷信誉,本就不是正当行为,当你看中别人的高佣金时,骗子看中的,是你的本金。请三思而后行,保持清醒头脑。
第六类:上门推销
关键词:
兼职、派单、代理。
典型案例:
2017年2月22日,外来推销人员来到松园某寝室以聘请兼职派单员为由,利用戒指、耳钉等一批廉价饰品谎称招商代理。寝室两女生信以为真,支付推销人员共计1680元,后无法与推销人员取得联系,方知上当受骗。
防范对策:
一,凡是涉及交钱的不轻信,多咨询辅导员或保卫处;
二,不听陌生人的一面之词。有意勤工俭学,应去学院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报名;
三,不要随便与陌生人单独出去;
四,用品所需尽量去正规超市购买。
第七类:网络借贷
关键词:
校园贷、大学生贷款。
典型案例:
2016年10月,我院某学生通过一个网络借贷平台贷款1000元,该借贷平台要求学生必须有1000元作为抵押,外加利息300元,才能贷给该生1000元。这样该生在这个网络借贷平台产生的借款金额是2300元。该生因到期无法还贷,借贷平台就诱导该生向另一网络借贷平台贷款用于还贷。该生因到期又无法还第一、二网络借贷平台的贷款,在同样的诱导下只好向第三个网络借贷平台贷款,用于还贷,如此在多个网络借贷平台贷款还款,深陷连环贷的陷阱。不到5个月,该生合计已欠下多个网络借贷平台68000多元。
防范对策:
一、积极学习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理财实践能力,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二、建立理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遇到困境时,要及时寻求家长或学校的帮助。
青涩、单纯并不代表无知。我们应牢记大学校园防骗攻略,多了解生活中各类新型诈骗案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见招拆招。但倘若我们真的不幸上当受骗,要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共同商量最优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