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口、福晨巷……逐渐消失的老街巷,承载佛山几代人的回忆?

佛山文化

一个不起眼的古老地名或路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人文和历史。在城市的变迁中,这些名字或淹没在拆卸的砖瓦中,或遗忘在行政区划的条框里,或换了个优雅的名字,最终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

在老街消失的同时,新路也不断崛起……街巷中承载着那么多的回忆,你还记得吗?

消失

你查找的地名不存在……

因为旧城改造,佛山很多老街巷在新规划中被新的路名、地名所取代,留下的只有文字资料的记载和老人口口相传的故事。

隔塘大街  

位于如今岭南天地与祖庙之间的一带。当时,一位从事纺织、铸造的霍姓商人住在这条街上,并且把这里发展成为当时佛山棉织市场的中心,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用他的字“隔塘”命名街道。然而,随着2008年岭南天地片区整体改造,这条街名彻底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甘子坊、善庆坊、福晨巷、营前街、沙堆巷等。

隔塘大街已经消失在旧城改造中,却仍然活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找钱巷  

原址在如今文会里一带。当时这一带是钱庄聚集地,顾名思义,人们就在这里找钱。如今这条街巷已经寻不到踪影了。

如今的文会里嫁娶屋

舍人十三街  

在禅城燎原路附近,以前有一片地方人称“舍人十三街”,包括上街、中街、后街、横街等十三条街巷,以纪念一位舍己救人的佛山梁姓杉木商人,因此把他经商的所有街巷均命名为舍人街。而如今留下来的只有舍人大街和舍人前街。

如今留下来的舍人前街,墙面充满了岁月斑驳的痕迹。

雅巷  

位于禅城,曾北接安宁街,西接福禄路。传说清咸丰年间,陈开、李文茂在佛山起义失败,琼花会馆被烧,附近一带毁为瓦砾,故称为瓦巷。后人认为瓦字粗俗,改为雅巷。但在莲升片区的改造中,雅巷也不复存在了。同一片区的聚龙街、汇龙街、云龙里等也都已消失。

注:据民国年间冼宝干编著的《佛山忠义乡志》里面记载,禅城当时所设有的28铺中共有街巷1565条;到上世纪80年代,按照当时所分划的普君片区、祖庙片区、升平片区和永安片区,城区街巷共有557条;截至2006年底,禅城仅存的街巷剩塔坡街等442条。


更名:我只是换了个马甲

统一规划:大福路——— 岭南大道  

贯穿市政府到市一医院的道路,原名大福路,是佛山首批命名的道路之一。2006年,佛山提出中心组团概念,为保证主干道名称统一性,将原大福路、大福南路、大福路南延线统一命名、更名为岭南大道,分岭南大道北、岭南大道南两段。

优雅一点:瓦窑——— 雅瑶  

南海大沥雅瑶,原名为瓦窑,以前此处以烧瓦为业,后人觉得“瓦窑”的名字过于粗俗,便取了粤语同音字“雅瑶”为名。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罗村的充美,原名“涌尾”,意思就是在河涌尾段,为更好识别地名,而更名为“充美”,粤语发音和国语发音都无缝转换。黄岐的狗村也因此更名为“九村”。

南海和顺的大混滘,小混滘,则取了谐音为大文教、小文教。

命名:各式各样缘由

清朝时,随着工商、文化大发展,人口激增,当时的佛山新开了很多街巷,街巷名起得颇为讲究。可谓“街街有名,巷巷有古。”

得名于人事和传说   

像舍人大街、隔塘大街这些街巷名称,都得名于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和围绕他们所发生的事。

另外,想象、传说也是古时的重要命名法则。如恩光里,从前这条街的所在地有几个小小的山包,远远看去就像几个气势宏大的陵墓,当时的居民便夸张地将其称为皇陵。皇陵既然在这里,那么这条街道也就自然受到皇帝的恩宠。

地理位置和行业聚集  

有的以地理位置命名,比如汾水西街、西便巷、快子直街。

古时,一个行业通常会聚集在一条街巷、一个片区聚集发展,由此也就形成以行业为街巷命名的法则。

◆古怪街名知多少

沙塘坊(莲花路口)——清代八景之一“孤村冶炼”的遗址,冶炼聚集地;

牛栏口(升平路与高基街交汇处)——珠三角买卖耕牛的集散地;

纸行街(福禄路附近)——卖纸张的批发中心;

布廊(现东华里对面)——织布行业的聚居地;

打锅街(现东方广场附近)——五金行业聚集地;

凿石街(现禅城区祖庙路与建新路转弯处——碑石行业聚集地;

绒线街(现东方广场附近)——毛衫行业聚集地。

很遗憾的是,这些行业的聚集地,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变迁消失了。

取个好意头   

筷子路与快子路常令人津津乐道、福禄路与福宁路充满好意头……佛山人对于路名的执着与佛山人讲究“意头”有关。

以1931年佛山首批命名的路名为例,升平路、福禄路、福贤路、大福路、锦华路,都是对当时社会的祈愿。

比如升平街就是“歌舞升平,风调雨顺”的意思;连接升平路与永安路的长兴街就是“祈福祝愿,长久兴隆”的意思;升平路的青云街则寓意“青云直上”;天海酒家对面的松桂里,则寓意吉祥如意。

重名了怎么办?  

不数不知道,佛山竟然有10条教育路、9条建设路?因为一旦更改地名,该路段居民需要更换房产证、身份证、户口簿等一系列问题,考虑到复杂性,在不影响通信、道路辨识的情况下,便没有更名,一直并存着。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繁华与现代,要看这座城的大路有多宽、有多长,那么犹如“毛细血管”一般,承载着这座城的文化与历史的老街小巷,留给人们的就是最真实、直白的城市记忆。

来源:综合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佛山日报、珠江时报、佛山新闻网

佛山文化微信编辑

编辑 朱苏娇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