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消失的这几十样东西,有多少还存留在你的记忆里?

中山生活网

每一座城市在行进的过程中

都有着自己不可磨灭的记忆

时光流逝、时代变迁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一间间小院墙倒屋塌

时光带走了什么?

你还记得什么?

曾经的中山模样

是不是在我们忙碌的脚步里

渐消失......

消失的地标

石岐学宫

石岐学宫始建于宋绍兴二十六年 (公元1156年,即香山设县第四年),位于莲峰山的南端,内有儒学、孔庙,合称学宫,是旧时学子讲读及应考的地方。

石岐学宫是旧时香山县的最高学府,曾经为当地培养了三千多名香山文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也曾经作为中山县中学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所;抗战胜利后也曾是中山县国民政府办公楼。1959年,中山市人民医院搬迁至此。1980年,旅港乡亲捐资新建人民医院大楼。当时国人对文物保护的概念尚为模糊,为腾出 “空地”,学宫仅存的旧楼最后为新建设作出了让步。

现在,在人民医院里面的泮水桥,又被老石岐唤作“状元桥”,桥下的洗墨池也被称为“半月池”。据说,科举时期参加乡试的童生皆从桥上走进殿内,但只有考上了秀才,才得以从桥上走出来。

仁山玉宇

60年代,在露天剧场旁又逐步加建了圆型凉亭、荷花池、儿童游乐场、动物园等设施。曾在那里举办过千人操表演,民间武术表演、舞龙、舞狮、鹤舞、凤舞等,甚至物资交流会也在此处举办过。

当年的中山县和石岐市的人民文化馆也曾分布于仁山广场南端左右两侧。文化馆设置有说书亭、幻灯场、文艺排练场、图书阅览室、展览馆、露天交谊舞场、音乐茶座等。这里1964年曾命名为文化公园。1967年又易名人民公园,但更多人习惯和记忆中仍称之为仁山公园。

六七十年代,石岐可看电影的地方有人民电影院、工农兵剧场、工人文化宫、红旗电影院和仁山露天剧场。当时的石岐人去得最多的是仁山露天剧场,因票价最便宜。每当听说有好看的电影,学生们下午放学回家赶快做完功课,吃过晚饭就往仁山跑。至于在那里看过的电影,从《地道战》、《地雷战》,到《侦察兵》、《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以及《创业》、《南海长城》、《伤逝》和《知音》等等,不计其数,时间跨度从50年代的老片到80年代的新片都有。

进入80年代以后,露天剧场日渐冷落。后来,开始兴建孙中山纪念堂,于是露天剧场的历史使命终告完成。

九曲河

石岐九曲河一带

很多“80后”中山人对九曲河可能毫无概念,作为一个名称,它也只是存在于一些建筑和中老年人的记忆里;如今很多居住在民族路、民生路、白水井大街的老居民,都还清楚记得当年九曲河的样子,他们中很多都曾饮过九曲河的水或在河中嬉戏过。

逢源商业街下面,覆盖着九曲河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河水逐渐被污染。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在1984年前后,整条河被覆盖成为一条暗渠。

模范大戏院

中山首间综合性戏院,1914年建成的泰东戏院;后改名为模范大戏院、红旗电影院。位于石岐孙文西路大庙下大笪地。最初专营上演戏剧,1930年起兼放映电影。当时模范戏院“戏桥”(电影介绍)显示,该戏院的放映场次较多,一般每天放映三到四场,分别是中午12时、下午2时、晚上6时30分和8时30分。

附近的居民称,有了电视就没人到这里看电影了,这家电影院早已废弃。

粤中船厂

在处处透着后工业时代气息的岐江公园,码头、水塔,船坞,铁轨……无不让人想起那个火热的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粤中船厂。

1953年,广东省政府为了发展南海渔业,同时也为了吸引香港、澳门的渔民回到内地,在广东省内建几座大型船厂,当时的中山属于粤中行署,船厂因此得名。鼎盛时期,这家中山最大的国营工厂曾有员工 2000多人。"产业工人"是当时最灿烂的荣耀,火热年代,激情燃烧,多少聆听着毛主席教导长大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这里挥洒过青春和热血。

石岐码头

石岐码头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位于岐江桥附近,岐江河边。曾经是中山石岐到沿江各镇区、江门、广州的主要水路。1990年代,由于中山经济和公路建设规模得到了发展,石岐码头停止运营了。

石岐码头原址,现在是兴中广场一带

中恳百货

1996年10月20日,中恳百货诞生,是一个合资公司。经过三个多月筹备,在1997年1月20日开张。中恳是当时中山数一数二的大型购物商场,仅商场面积就有1万多平方米。开业第一天,创下了150万元的营业额,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超千万。 

它是中山第一个卖鲜活产品的商场,第一个将大型婚礼活动引进商场,第一个提出精品购物的商场。但随着近年周边地区益华、利和高端商圈的形成、兴中广场购物中心模式的崛起、电商迅猛发展等外部环境影响,仍以传统模式运营的中恳百货也就难以生存。 

消失的酒楼

岐江酒家

雄立岐江边30多年的岐江酒家,现在原址是一座新型的商业大楼。当年的岐江酒家,名震江湖,是珠三角少有的大型豪华餐厅,华侨返乡都在那里宴请乡里,外地人到中山,更将其作为中山地标。很长一段时间,在那里就餐都是中山百姓向往羡慕的地方。

建国初期,岐江桥建成后,两岸迅速成为了城区繁华之地,各行各业也开始了大兴土木的建设。1956年在岐江桥西岸,原是西郊二渡头附近的一间船厂旧址,开始兴建公有性质的岐江酒家,楼高三层,这是岐江两岸最高的建筑,于1957年春节开业;初开业时为石岐城区最大而又最有名的酒家,驰名于省港澳。

当时,岐江酒家每年接待华侨、港澳同胞12000多人次。最为辉煌的业绩是1959年,全国华侨代表大会在中山召开时,在岐江酒家设宴席百桌招待,其规模和气势,轰动全国,名震江湖。

新广州酒家

六七十年代,在岐江桥旁边,在今天的孙文西路旅游文化商业步行街的路口,坐落着一座也是著名的酒家——中山新广州酒家。由于中山与广州历史渊源深厚,很多中山人把自己到广州,视为“大乡里出城”;能不能在中山,也可以品尝到广州美食呢?于是,新广州酒家诞生了。

当时,很多中山人到这里喝茶和亲朋好友相聚,一派欢乐景象;80年代之后,由于中山经济发展,以及市民吃喝口味的多元化,新广州酒家停业了,转为经营麦当劳快餐。

大信商务会议中心酒店

2004年,中山香格里拉大酒店正式建成,刷新了中山酒店业发展的历史是中山当时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设施最完善、服务最齐全的星级酒店。9个年头后,中山市大信酒店有限公司于2013年9月15日正式接管中山香格里拉大酒店,并更名为“大信商务会议中心酒店”。但从2017年4月1日起,中山大信商务会议中心酒店将全面停止运营并进行拆建。

消失的镇区

翠亨村镇

1986年7月,从南朗划出4村成立翠亨村镇。到90年代的时候,全镇面积40多平方公里,辖4个管理区、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8000人,外来人口5800人。当时的翠亨村镇有翠亨医院、翠亨市场、中山纪念中学、孙中山故居等,有模有样的一个镇。

1998年,翠亨村镇合并到南朗镇!

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旅游景区

横门镇

横门临近珠江口, 1970年8月,中山决定选址横门成立渔业公社。1986年,渔业公社改称横门镇。

1998年,横门镇合并到南朗镇,成立横门社区。现在横门总人口有2269人,其中渔民占近80%。

依然淳朴的横门渔港

浪网镇

1986年,浪网建镇,面积35.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9万人,外来人口4860人。辖8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浪网合并到民众镇。

浪网市场,依旧繁荣

坦背镇

1986年,坦背建镇,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3万人,外来人口4776人。辖10个管理区和1个居委会。

1998年,坦背并入到东升镇。

东升旭日中学,原坦背中学

沙朗镇

沙朗镇,面积16.5平方公里,辖4个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58万人,外来人口1.25万人。

1999年,撤销沙朗镇,并入西区街道。

沙朗汽车一条街,全中山闻名

张家边镇

1985年,张家边区公所改称张家边镇。1986年,建立张家边区办事处。1993年,原张家边区、中山港区和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合并,定名为中山港区管理委员会。

1995年,改称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曾经的小学

环城区

1998年,环城区街道正式更名为南区街道。环城走入历史。

中区、烟墩、莲峰、岐江、北区

1996年,将中区、烟墩区、莲峰区、岐江区4个街道合并为中区街道。

2000年,撤销中区和北区街道办事处,组成石岐区街道办事处。

消失的老行业

绞脸

女人都爱美,旧时的女人没有现代发达的美容仪器,她们为了保持脸部光洁,通常会选择绞脸,就是俗称的“开面”。在孙文中路等地,就有过一些从事绞脸手艺的妇女。一根细线、一双巧手,靠手、口配合,为妇女绞去脸部的汗毛、污垢等,绞脸以后的女人让人眼前一亮。

老行业二电影解说

上世纪70年代,中山可供放映的电影只有几部京剧样板戏,在普通话普及率低的当时,中山人要看懂京剧,就需要电影解说。当时的电影解说是根据电影情节、对白,由粤语人员即场“翻译”的。后来粤剧名伶红线女提出粤剧改革,用粤语唱词移植样板戏,这才算“解放”了解说员。

磨刀

在中山的多处老街深巷,你肯定听到过锉刀、磨剪子老夫的吆喝。“嚓、嚓、嚓……”,他们一路走,一路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这可忙坏了家庭主妇们,她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写信

在石岐的太平路口一带,曾经有很多写信摊,旧时的老百姓识字不多,只能请写信先生写信寄给海外的亲人,小小的一封家书承载了无数的思念、盼望,漂洋过海数十天才抵达收信人手里,这种通讯方式慢,却更显珍贵。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写信先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已经难觅他们的身影,一些写得一手好字的写信先生则“转型”为写春联、写牌匾,继续为人们服务。

剃头

在中山的很多地方,或巷口或路边,你肯定见到过他们。他们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约摸半个小时,头发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剃头匠精湛的手艺告诉人们,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制木屐

上世纪40年代,石岐木屐店有41家,大部分集中在民族路东段。这个木屐并不是日本木屐,而是南方特有的一种拖鞋。木屐匠做木屐的时候先做屐胚,屐胚陈列上架供顾客挑选,议定价钱后再钉妥、上漆。在那个年代,每逢下雨天便可听见木屐敲击石板路的“棘橐”声,配合雨点打落屋瓦的清脆之声,充满南方小镇的诗意与柔情。

修钢笔

解放前,钢笔大都是舶来品,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有文化、有学识的代表。当时的中山并没有如今物质丰富,钢笔坏了可舍不得丢弃,这时候就要找上修钢笔的师傅了。只要简单的配件,一番耐心的处理,转眼间又变成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

补锅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到了现在,补锅师傅也要面临“转型”,他们得练就一身修理高压锅、电饭煲的本事。

卖凉开水

卖凉开水跟卖凉茶不是一回事。在中山,卖凉开水的品种除凉茶外,还有糖水、白开水、西瓜汁、甘蔗汁等,这些统统属于家庭妇女的求生之道。她们通常在家门口摆一个桌子,几条凳子,用玻璃杯倒好各种饮料,再用方玻璃片盖住杯口,以示卫生。不知什么时候起,卖凉开水的摊子也卖起可乐、矿泉水,有的干脆全部瓶装饮料,外加香烟、糖果、纸巾,变成杂货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杯凉水就能折射出环境的变迁。 

卖流动雪糕

“玻璃厂雪砖,卖雪砖”,本土中山人肯定对玻璃厂雪砖的叫卖声印象深刻。上世纪80、90年代,经常有小商贩骑着单车,载着保温箱,穿街走巷叫卖玻璃厂雪砖。当时的玻璃厂雪砖简直是中山雪条、雪砖的极品,用料除了牛奶外,还有花生、芝麻等果仁,用料丰富,浓香幼滑,虽然价格比其他冰室的雪砖贵一半,但仍然十分抢手。在今天,我们已经看不见玻璃厂雪砖沿街叫卖的场景,在商场五花八门的雪糕当中,也寻不见玻璃厂雪砖的踪影了。

消失的年味

炒米饼

“团团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上世纪70年代,每到过年,炒米饼的声音就响彻中山,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炒米饼。年味儿随着“乒乓”声弥漫全城。但近年来,炒米饼由于制作繁复,开始淡出江湖。

煎堆、角仔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祭祀祖先、馈赠亲友,必不可少。但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饮食,油炸的煎堆已越来越少人制作。同属油炸系列的蛋散、糖环、笑口枣也是如此。

糖冬瓜、糖莲藕、糖莲子

从前,中山人过年时糖果盒里一定要有糖冬瓜、糖莲藕、糖莲子等。但传统制作此类甜食时,并非只使用冬瓜、莲藕、莲子和冰糖,还要配以桂圆肉、菠萝等,经过多次熬煮才能制成。

现在很多商户制作时,改用食用香料,使得味道大不如前,加上市民出于健康考虑,过年时越来越少人购买此类食品。

消失的老物品

压水井

压一压,里面的水凉爽甘甜。

辘轳和井

顺着木棍摇一摇,水桶就能升上来咯。

轱辘碾子

常用来碾谷物,貌似还能看到骡子拉着慢悠悠的转呢。

理发专用手工推剪

不过理发时会夹住头发,真的好痛。

水缸

一把水舀子、一个大缸、一块水梢木,家家户户都有吧。

风箱

那时候没电,也没发电机,想要点火,全靠它了。

针线框

老人的最爱,喜欢放在炕头上,针线活必备针线笸箩。

凤凰牌自行车

以前有一架凤凰牌自行车,那是一件多么威水的事情。

量鞋纸

不得不说旧时候的人们,既贤惠又聪明。

搓衣板

旧时光女人洗衣服用的,现在说到搓衣板,是男人的噩梦吧。

顶针

奶奶在缝衣服的时候,会拿出来偷偷当戒指戴。

扁担

那时候村里人家都各有一把,男人女人都用来挑。

搪瓷杯

总是写满各种宣传语,也是老人喝茶专用—大瓷缸。

提灯

那时候没灯,一到晚上就会点起,是那么的温暖。

火油灯

或者用火油灯,现在基本都是作为艺术生,画素描的道具了。

折尺

那时候没有卷尺,只有折尺。

军用背壶

只要去干活,爷爷胸前总是背着这么一个大水壶。

算盘

以前爷爷就是用这个算数的。

以前,贫苦的农村青年普遍把篦子作为定情物送给相好,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呢。

菲林相机

旧时拍照必备神器——傻瓜相机。

收音机

70年代结婚之“一响”。

缝纫机

70年代结婚三大件之一。

可是,无论中山怎么改变

她还是她

那个承载着中山人最温暖记忆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地方,中山

一座虽然不大,却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你最喜欢中山哪个地方呢?还有哪些事和物

存在于你的回忆里却快消失了的呢?


编辑 朱晓宇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