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南海南庄罗格孔家村人孔继勋与儿子孔广陶,以盐业起家,以雄厚的财力藏书,在广州城南太平沙建有藏书阁“岳雪楼”,盛时“藏书三十三万卷”,其中不乏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和宋元精椠。孔广陶的“岳雪楼”,与伍崇曜的“粤雅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馆”、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合称广东四大藏书阁。连日来,记者实地走访孔氏南庄故居以及广州“岳雪楼”旧址,欲穿过历史的烟波一窥藏书阁所经历的风雨。
一问:岳雪楼地处何方?
如今,走进孔继勋与孔广陶父子故居——禅城区南庄罗格孔家村,能看见一栋两层文化室,悬挂了“岳雪楼”的牌匾,但事实上,此地不是该藏书阁的真正地址,只是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将牌匾挂于此处,标记一段历史,象征其文化遗产以及精神回归故里,该文化室里主要陈列村里的图书,是村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
岳雪楼究竟地处何方?根据史书记载,岳雪楼建在广州南关太平沙,后因孔家家道没落,藏书散尽,藏书阁也随之人去楼空,最后推倒了之。
3月20日早上,记者驱车来到太平沙,欲在现实的坐标中定位那座“藏书三十三万卷”的清代藏书阁。
太平沙位于北京路一处,仲春时节,北京路上的落叶榕树叶变黄,风过时,黄色的落叶纷飞而落。粗壮的落叶榕树之后,有一座牌坊标的“太平沙”三个字,走进去,记者看到这是一座充满市井气息的街区,穿过市场,走进民居建筑群,斑驳的老房子默默讲述古老的历史。
太平通津居委会工作人员林伟锋听闻记者到来寻访太平沙岳雪楼,笑称:“我买了一本《广州城府志》,看到上面有记载这段历史,但是,我不知道这栋藏书阁具体在哪个位置。”林伟锋热心地带着记者走访太平沙以及周边地区,寻访老街坊和老住户。
林伟锋介绍,太平沙原为珠江水冲击而成的沙洲,至于得名要追溯至明初,沙洲吸引了一位著名诗人——陈恭尹,闲暇时于沙洲流连忘返,见水烟浩淼,太平民生,亲笔以隶书体为一坊额题“太平烟浒”四个大字,字体瘦逸遒劲,寓意美好,即刻成为沙洲之最醒目标志,而沙洲也就成了“太平沙”。
第一位要寻觅的老住户住在太平沙街区内的要道——太平通津,这条青石路幽静,一直通向珠江边,《广州市地名志》)记载,太平通津“在市政府东南,南堤二马路北侧,北接太平沙。清代时为与太平沙街垂直相交的‘大巷口’,20年代扩建时取名太平通津。”可惜的是,当日老人家不在家,屋门紧缩,抠门无应响。
林伟锋带记者足踏附近几个街区,希望能寻得蛛丝马迹,他推测:“北京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古时便是西为商业中心,东为政治中心,太平沙的位置处在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的交汇处,按照孔继勋与儿子孔广陶‘盐商’的身份而言,在这个地方建藏书阁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附近临水,古时有盐仓,还有书院。”但是一路上,老街坊纷纷摇头,没有人听过“太平沙岳雪楼”。
在北京路同庆坊接官亭(太平沙旁),记者邂逅这片街区最老的住户之一——黄阿姨,她于1933年出生,84年来一直居住在这个片区,听闻记者到访,她表示当年确实听闻附近有几户家户,例如以销售沙石等建筑为主的广昌隆。黄阿姨现在的居所,就是60多年前向广昌隆老板购买的,“但是,我没有听过盐商孔继勋、孔广陶,也没有听说过岳雪楼,可能这栋楼很早就被拆了。”黄阿姨说。
二问:岳雪楼究竟收藏何书?
虽然,太平沙岳雪楼这栋楼已经不复存在,而具体位置也无据可靠,但是站临珠江,想象百年前的太平沙:沙洲垂柳依依,烟波荡漾,岳雪楼该是掩映在这片风光里的诗意存在。
家是一个人灵魂的模样,藏书阁也是其主人志趣的投射。史书记载,孔氏藏书自孔广陶父辈已有,孔广陶父亲孔继勋,字开文,号炽庭,道光十三年(1833年) 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史馆协修等职,道光五年(1825),孔继勋赴京途中,曾冒雪游南岳,登祝融峰,与有名的隐士“明鉴上人”相识,回粤后为了纪念此事,就在广州南关太平沙筑楼藏书,取名“岳雪楼”。
父亲孔继勋去世之后,儿子孔广镛(号怀民)、孔广陶(字鸿昌,一字季子,号少唐,又称少唐居士) 继承父业,能诗文,精校雠,长于书画鉴赏。兄弟二人并且广求旧椠精刻,藏书益富,数量达到三十三万卷,所以岳雪楼又称“三十有三万卷堂”。
近代版本目录学者伦明先生引述张之洞的话阐发而说:“张文襄作《劝刻书说》 言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而欲求不朽者,莫如刊布古书;但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云云。吾粤若伍(崇曜)潘(仕成)二氏及少唐,并足当之矣。”这里的“少唐”指的就是孔广陶,不惜财力藏书。
学者吴丹青总结,岳雪楼所藏之书,以清殿本(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宋元珍本收藏为特色,皆极插架丰富。所藏清代殿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尤为突出,该殿本一万卷,是清初内府武英暇铜活字印刷本,孔家斥巨资通过宫监秘运而出。
孔氏还尤好雕刻出版古籍,延聘曾任学海堂学长、广雅书局分校的番禺林国赓代为编校,所刻精良之书主要有:《岳雪楼鉴真法帖》、《北堂书抄》(唐代类书)160卷,合孙星衍、王引之、钱既勤、严可均、王石华诸家校勘,由周季贶所藏原本影录而来,精细详密,堪称佳本。
三问:岳雪楼收藏如何散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清政府盐法改制,易商为官办,孔家由此中落,藏书渐次散出。
岳雪楼藏书遗失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广东近代著名藏书家、南州书楼主人徐信符在《广东藏书纪事诗》(商务印书馆(香港)1963年8月)具体介绍岳雪楼藏书首次散出的情况:“宣统元年,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开办,上虞罗振玉偕日本人藤田封八到粤,岳雪楼精本首被其选择售往东瀛,其后次第散出。”
日本人小柳司气太博士曾于日本昭和六年撰有《文学博士藤田丰八君传略》一文,其明治三十五年条云:“明治三十五年……岳雪楼孔氏藏书出售,其中一半归于罗氏,其他则多归博士之邺架。是年未遂伴留学生三十余名归朝。”
综合中日多方的史料,学者谢晖推测,岳雪楼藏书首次散出时间在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的冬天,至于此次散出的藏书数量,据日本的记载是罗振玉得一半,另一半由日本人藤田丰八所得,罗振玉的藏书先归之于大云书库,后有散失,终归于辽宁省图书馆和大连图书馆,而藤田丰八的中文藏书,在其死后一概寄赠给东洋文库东洋文库专门为藤田藏书作了目录。
学者谢晖先生做研究盘算岳雪楼藏书情况发现,这些书籍现在国内的收藏处所主要集中在京津、江浙和广东三个地区,数量确实和此前学者所说“岳雪楼丛抄传于世的不下四百余种”基本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孔广陶编撰《三十三万卷书堂目录》,收录了其藏书中的通常阅览之书,其善本应未列入。《三十三万卷楼藏书目书目》并未佚失,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爱书人离去,藏书散去,这栋藏书阁岳雪楼最后也被推倒了之,至于何时被何人推倒,年代久远,后人都说不清了,而太平沙现居市民更无从得知。
清代孔氏的岳雪楼,不仅仅是藏书阁,更是藏宝阁,众多收藏门类中,不乏名作,如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送天王图卷》,除此之外,还有赵孟頫、唐寅、董其昌等著名画家作品。
【来源】佛山日报
【记者】黄鹤婷
【通讯员】孔庆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