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的噩耗,往往会给很多丧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除了来自家人的安慰,专业的社工也能帮助他们走出哀伤。在东莞市殡仪馆,就有4名特殊的社工,作为全省唯一的殡仪社工,其工作环境和服务内容的特殊性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社工陈泽深说,在殡仪馆工作,每天要面对失去亲人的家属,“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渡过这个最悲伤的时刻,对他们进行哀伤辅导、情感支持,尽量让他们从最悲痛、最激动的状态中慢慢恢复过来”。
七年前就已引入殡仪社工服务
“最近特别喜欢喝酒,不喝酒就不能入睡,而且晚上想起父亲、想起很多东西。”父亲下班回家发生交通事故去世后,25岁的小李虽然表面坚强,但面对年迈的奶奶、母亲,以及20岁的妹妹,她不知道生活如何继续。
“最初我们是在业务大厅里,发现了小李和她的家人。”社工陈国泉说,当时,小李来殡仪馆辨认因车祸而不幸去世的父亲遗体,一脸茫然无助。社工以介绍手续流程为切入点接近她,引导小李到业务办理区域,转移情绪。办理完后事,社工还主动致电小李,询问家庭情况,建议小李回顾与父亲美好的过往,多陪伴母亲等等。
社工陈国泉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近期辅导的一个典型案例。经过社工们前后3个多月的沟通,小李现在已经能正视父亲死去的现实,并且对生活有了合理的安排,负面影响逐渐减低。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开始,东莞市殡仪馆引入了社工服务,为丧亲者开展哀伤辅导,这一做法在全国都属开拓者。目前,广东省仅有东莞市殡仪馆有驻点社工4名。
2014年,东莞市殡仪馆还开设了“生命热线”,让所有的哀伤者有更多的求助渠道。“通过‘生命热线’,社工不仅仅是倾听和支持,还能陪伴求助者,让他们正确面对和度过哀伤。”陈国泉称,参加过“哀伤辅导体验之旅”两次培训的社工和志愿者,还被邀请担任“生命热线”的辅导员,让他们接听热线。
成为殡葬社工后朋友逐渐疏远
每到清明节,殡葬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就会引起社会关注。事实上,由于外界对殡葬行业的偏见,殡葬社工普遍对自己的工作地点予以保密,“连亲戚朋友都不告诉”。社工说,他们时常会遭受来自外界的异样眼光。
陈国泉于2012年来到东莞市殡仪馆工作,很多朋友知道他在殡仪馆上班之后,开始和他疏远了。渐渐地,陈国泉跟亲人朋友来往越来越少,生活也越来越孤单。现在,还在交流的仅剩下个别很好的朋友和殡仪馆的员工了。“但我没有后悔,我希望通过自己一点点的努力,慢慢改变社会对这个行业的态度和观念。”
真正适应这个岗位,陈国泉花了整整两个月。刚开始,殡仪馆安排社工去各个部门体验,陈国泉原以为自己不怕面对遗体,但在头一个月,每天晚上他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白天看到的死者面孔、家属在旁边哭泣的情景。
“那两个月我真的很想放弃,但经过我的香港督导不断支持和鼓励,我坚持了下来。”陈国泉说,后来他遇到了第一个案主,并帮对方顺利度过了哀伤期,这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在这里更能体现生命的可贵,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建立全市哀伤辅导资源共享平台
遗憾的是,目前殡仪社工的服务区域仍在馆内,多数的丧属在办完丧事后就不再来殡仪馆,或是居住地距离殡仪馆太远,鲜少再来接受社工服务。不过,从今年起这一情况将有所改变。
陈国泉透露,今年起东莞市殡仪馆将为全市医务、社区、学校和妇联四个领域的社工举行哀伤辅导培训,让他们成为哀伤辅导员,把哀伤辅导理念带到自己的服务社区,为更多人提供服务。据了解,光是今年内就将举行6场相关培训,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每场最多培训16名社工。
“两年后,我们将在东莞建立一个哀伤辅导资源共享平台。”陈国泉称,届时,殡仪馆接到东莞本地户籍或者在东莞长住的丧属个案,如果对方确实需要哀伤辅导,便将通过共享平台将其转介到所在地的社区,让社区社工继续给他们提供哀伤辅导。“这些社区社工必须要经过我们的培训,属于哀伤辅导员。”
【策划】高静宁
【采访】欧雅琴 陈启亮
【摄影】孙俊杰
【视频】尹佳林 吴君玲 王叶菲
【校对】李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