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半岛徐闻县西海岸的角尾乡灯楼角,东经109°55′,北纬20°13′。它距徐闻县城30多公里。在县城搭车,经过迈陈镇、角尾乡集圩,到达角尾乡的西坡村,穿过一片盐田,往南拐弯进入一条南北走向的沙土堤坝,堤坝的金土地便是灯楼角。
灯楼角三面环海,东为角尾湾,南与海南澄迈县隔海相望,西临东海湾,有一角状沙滩伸入大海,自北向南楔入琼州海峡约3公里,扼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进出口咽喉,是琼州海峡航道的要冲。它与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和台湾岛的鹅銮鼻并称中国陆地的“南三端”。
走下汽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新一旧、一高一矮的两座灯塔屹立在清空之下、绿树从中,四周用围栅围着,旁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滘尾祥光”四个红色大字,十分耀眼。
站在栏杆前,凝视着这一新一旧、一高一矮的灯塔,感概万千。清朝光绪二十年(1887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我国资源和财富,万国公司在此角尖处建造了一座铁架结构海航灯塔(这也是雷州半岛上的第一座灯塔),呈圆形,高约16米。这座灯塔形似楼梯,故称灯楼,灯楼角也由此得名。清光绪年间法国人除在此修建导航灯塔外,还在此修建驻所堂馆。现灯楼角的东北角还遗存有西洋房宅、水井遗址。密林有风,断壁无言,这一切都印证了百年古灯楼角的历史沧桑,记录和诉说着法国殖民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1942年,为避免日本侵略者利用灯塔导航而从灯楼角登陆,国民党县长陈桐下令拆毁法国人建的导航灯塔。解放后,195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重建灯塔,为水泥墩铁架灯塔,高15米,射程为12海里,1979年改建为石砖水泥结构,圆形塔,现仍保存完好。
距旧灯塔10多米处建有雄伟高耸的新塔。新塔为1994年3月广东省海事局拨专款建的10层36米高六角形灯塔。新塔建成后取代了原灯塔。新塔塔身用白色瓷砖镶嵌、蓝色瓷砖隔层,塔内每层有十六级阶梯,呈革行。最高一层安置标灯,呈半球状。航灯采用太阳能装置,自亮自灭。这座新灯塔是琼州海峡和北部湾唯一的航标灯塔,对于过往琼州海峡和北部湾的船只来说,灯楼角航标灯是一束永远不灭的“滘尾祥光”!
登塔远眺,四周风光景致一览无余。海南澄迈、临高、儋县白马井的高楼大厦隐约可见;湛蓝的天空,海鸥飞翔,烟波浩淼的海面,千帆竞发;东北面的村庄炊烟袅袅;村前纵横交错的几百亩盐田映现着蓝天,如山的盐堆在蓝天下洁白如雪;沿岸防护林带贯穿而过,墨绿尽染;堤坝上的仙人掌开放着黄色的花朵,还有那椰子树、相思树、灌木丛、海草花、红树林等美丽迷人。
灯楼角在解放海南岛时,是雷州半岛南端十分重要的渡海启渡点。灯楼附近的东南侧建有一幢炮楼,旁边立有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启渡点的纪念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的情景。1950年3月5日、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8师352团渡海将士先后从灯楼角分乘木帆船启航,飞渡琼州海峡,并分别在海南岛儋县白马井和澄迈县玉苞港登陆成功,创下了小木船打败大军舰的战例。为表彰徐闻人民支援大军解放海南作出的巨大贡献,当时15兵团司令部赠送徐闻人民“解放海南 功在徐闻”的锦旗一面。现灯楼角仍存在渡海作战指挥部遗址和纪念墙等物。
灯楼角的塔下有一片绿荫,叫“情人谷”。在绿荫中漫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野生菠萝林,面积五亩有余,生长年代远久。野菠萝盘根错节,根蔓相连,剑叶繁茂,遮天蔽日。传说野菠萝林是一对遭遇爱情不幸,而后双双跳海而亡被安葬在海边的年轻男女变化而来的。一年四季,游览“情人谷”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祈求好运,期望爱情的收获与美满。在灯楼角灯塔的最前面,还有一棵传奇的“爱情树”,是一棵大榕树把一棵槟榔树包裹在一起长大的奇树。传说这棵树有几千年历史,人们称之为“爱情树”。
灯楼角不但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个标志,也是一个美丽的海滩。灯塔下面的海边海滩上屹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雕刻着“分水线”三个大字。据介绍,灯楼角古称关滘尾,意为两水分合处。两水分合处为一条狭长的银白色沙滩,每当退潮的时候,它一直伸向大海,当地的许多渔民退潮时到沙滩上去拾各种海贝,捉小鱼虾子。这条沙滩就是琼州海峡与北部湾的分界线。角东南为琼州海峡,角西南为北部湾。两方潮汐各异,波涛拍岸时,形成“十字浪”,犹如犄角的沙洲直入大海。站在“分水线”上,天空蔚蓝,海风吹拂,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朵朵浪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灯楼角一带,属于热带海区,海水洁净清澈,浅海一带生长着65种珊瑚礁,连绵27公里,面积达2000公顷,是我国大陆架浅海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齐全、保存最完好的珊瑚资源,也是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保护人詹庭机老人见我们到来,热情有加。我乘坐他的小船,到离岸不远的海面用望礁镜插入海底观看珊瑚礁,红的、白的、橙的、蓝的和绿海藻五彩缤纷,造型奇特,蔚为壮观。尤其是珊瑚礁与光彩夺目的贝类、茂密的海藻、五颜六色游来游去的鱼儿构成一个美丽的海底宫殿、“水族观园”。
灯楼角,美丽神奇,绚丽多姿,是游人不可不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