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殡仪馆门口挂出通知,从7月1日起,殡仪馆范围内将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抛撒纸钱。 徐乐乐 摄
作为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殡仪馆历来神秘,甚至令人生畏。
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公众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殡葬工作,3月26日,惠州市殡仪馆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代表、志愿者、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数十人前往参观,近距离探访殡仪服务。
记者从活动中获悉,今年,惠州将进一步推进殡葬服务业改革,倡导生态殡葬、阳光殡葬、科学殡葬,从7月1日起,惠州市殡仪馆范围内将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抛撒纸钱。
参观遗体化妆间
面部修复给予死者尊重
从市区向下角梅湖驱车5公里,便到了环境清静的惠州市殡仪馆。尽管离繁华的闹市并不远,但由于是特殊场所,除了逝者家属祭拜之外,这里一年四季少有人问津。
惠州市殡仪馆始建于1965年,是全市最大的殡仪场所,1998年从古塘坳搬至如今的下角梅湖。馆区按省一级殡仪馆标准规划设计,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
当天,天空细雨绵绵,风有些冷。参观队伍走进遗体工作区,一股浓烈的消毒水味扑鼻而来。这里冷藏着数百具遗体,包括因交通意外、溺水而死亡的。据介绍,这里现有遗体防腐冰箱190门,豪华单体遗体防腐冰箱20台,所使用的冰箱均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不少参观者因为害怕驻足不前,也有胆大者纷纷戴上口罩进入参观。在遗体化妆间,化妆师推来一具已经化妆完毕的遗体。据介绍,逝者约40多岁,或因溺水而亡,遗体此前受到一定程度损坏,化妆之后,面部得到修复上颜。“做这项工作常人不很理解,但希望大家保持良好心态。死者为大,要给予尊重。让逝者体体面面地走,是我们殡仪工作人员最大的责任。”工作人员说。
火化炉温度高达600至1000多度
在火化间,工作人员只需一键“自动火化”,遗体便被送入温度达600℃—1000多℃的高温火化炉。约1小时后,遗体化为骨灰。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共有5台火化炉,其中包括3台YQ欧亚5000型高档拣灰炉和2台普通火化炉,去年还安装了2台尾气设备,火化所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后能够达到“零排放”。
9岁男孩“带”父母参观
参观火化间捡灰炉
惠州市殡仪馆馆长罗楠告诉记者,目前,这些设备的年处理遗体能力可满足本辖区内的殡葬服务需求,每年辖区内遗体火化率达到100%,2016年遗体火化量为5700具。“相比往年,去年火化量增加了五六百具,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选择火化方式的多了,科学殡葬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
参观中,记者注意到,市民陈先生9岁的儿子一直走在最前方,认真聆听工作人员介绍。陈先生说,儿子对科学知识有浓厚兴趣,家里买了很多社会与科学类的书籍。“我是做生意的,本来不想来,说心里话也很害怕,因为大家都说生意人来这个地方不吉利,但儿子好奇心太强,坚持要来看,就拉着我们夫妻俩过来了。”
陈先生说,参观之后对人生有了更多理解,死亡是生命的规律,与其迷信,不如科学了解和看待。“儿子在参观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生命科学的知识,他说回去还要写一篇参观作文,我觉得这样很好。”
殡葬用品全部明码标价
一直以来,殡葬服务业暴利现象广受公众诟病。殡葬用品价格不透明、拿回扣等新闻屡见报端。当日,记者在殡仪馆服务大厅看到,目前各项收费标准均已贴在大厅,一目了然。
殡葬用品区
在第一站综合服务区一楼,穿着整齐的工作人员在窗口正在为逝者家属办理殡仪业务。一旁展示着各类殡葬用品,柜台上标明了各种丧葬用品价格。记者看到,寿衣套装目前价格在360元到680元之间,这里还有一些“现代祭品”,如“电视”“热水器”“冰箱”等,价格在数十元不等。而骨灰盒及棺木则较贵,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其中最贵的一款高档棺木为1.2万元。
工作人员介绍,为落实殡葬惠民政策,从2014年开始,惠州全面实行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凡属本地户籍和非户籍在本地去世的,一律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免费项目包括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骨灰寄存(不少于1年或海葬、树葬)以及遗体消毒、遗体存放(不超过3天)、遗体告别厅租用(小型告别厅)、骨灰盒(盅)(简易标准型)等。“免除基本殡葬费用后,逝者家属不用花钱就能完成整个殡葬仪式。由于有些家属对不同项目有更高的需求,所以我们也提供一些付费产品,但均严格按照物价局标准,明码标价。”
记者还看到,业务大厅目前实行自动化办公,如业务大厅收费处安装银行刷卡机、办理窗口配备居民身份证信息读取器、大楼安装指纹考勤系统以及全馆视频监控系统等。“目前,馆区正积极开展文明服务,严格要求职工干部文明用语与上岗仪态,杜绝殡葬服务出现生、冷、硬、推、要等现象。”
生态葬法还需广泛宣传
为推进殡葬改革,市民政局近年一直加大力度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殡葬、科学殡葬意识。走进树葬区,这里种植700多株罗汉松和细叶榕,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工作人员介绍,殡仪馆从2012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海葬、树葬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海葬骨灰241具、树葬骨灰235具。
参观树葬区
同时,每年清明节期间,馆内设立无烟祭拜区,引导市民到无烟区用鲜花祭祀。而2014年设立的公益性网络祭拜平台“惠州市东江思亲网”,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方式祭扫。
市殡仪馆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殡葬方式已经趋于多样,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传统方式,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法被广泛接受还需一定时间,同时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引导,才能让群众对惠民殡葬政策深入了解。
“殡葬服务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了解、理解和参与。”罗楠表示,今年清明节,将继续引导市民开展无烟祭拜、鲜花祭拜、海葬、树葬等绿色祭拜及殡葬方式,并且从7月1日起,将全面禁止鞭炮及大型焚烧祭祀活动,树立环保、科学、绿色的丧葬理念,同时进一步提高殡葬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方式,推进殡葬事业改革。
■特写
火化工工作18年,至今未婚
“谈过几次恋爱,都因这份工作告吹”
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当天,不少参观者面露胆怯。然而,每天都和遗体打交道的殡仪工作人员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坚持这份工作呢?对于火化间负责人李平(化名)来说,工作累倒是次要,令他最困扰的是来自他人“异样的眼光”。
20岁开始在火化车间工作的李平,如今已是这里最资深的殡仪工作人员,同事从叫他“小李”变成了“老李”。从民政学校毕业后,他一开始没想到是干这行,但由于这个职位缺口大,再三思考后决定试一试。
这一试就是18年。
每天,李平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负责将遗体送入火化炉,然后收整骨灰。常年的火化车间工作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
李平说,有些丧属由于情绪激动,经常责骂他,甚至质问他“人完完整整地进去,怎么出来就变成一堆灰了”。“实际上丧属也明白我的工作,只是想找个发泄的地方,我只能耐心安慰他们。”
这些倒是其次,令李平最困扰的是殡仪工作对他生活的影响。“很多人知道我的工作,都会疏远我,觉得‘不吉利’,甚至不敢跟我握手。”李平此前谈过几次恋爱,但对方都因为他的工作最后和他分手。如今快40岁了,他仍未结婚。父母几次让他放弃这个工作,但干久了,李平竟割舍不下。“再说没人愿意来接替我,我走了,这个工作就没人做了。”
“90后”张丽(化名)对此同样深有感触。在从事社工的朋友感召下,她毕业一年后来到市殡仪馆办公室工作。起初,她工作时还有点害怕,随后慢慢习惯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她还是不太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工作,因为害怕“异样的眼光”,“平时叫外卖、坐出租车,人家都不愿意进来,觉得晦气”。
和大多数“90后”女孩一样,张丽也喜欢和朋友逛街、旅游,爱好打扮。谈起自己的工作,她说:“我并不觉得从事殡仪工作有什么不妥,每个人都有去世的那一天,我们的工作就是给生者以慰藉,予逝者以安息。我反而觉得这份工作责任大、很崇高,只是希望社会给予我们更多理解。”
文|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编辑|贺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