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金桔村入选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名茶之乡的“绿色守护”

南方+ 记者

春分前后,野生桔塱茶树发新芽了!

背着一个大箩筐,沿着山路,穿过丛林,在一年中采茶的第一个季节,“忙碌”是金桔村民们的一种常态。

经356省道进入惠州市惠阳区沙田镇,一块“世外梅园”的指示牌闯入视野,再拐入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越过一座座高山,大约9公里的路程,便可到达这片花草、茶树簇拥的原生态村庄——金桔村。

金桔村是惠州市级自然保护区,也被称为惠阳区最美丽村庄之一,广东省第一个生态旅游度假村世外梅园就“深居”于此。几个世纪以来,连绵的大山和保护区内的沙田水库庇护着村庄,也让村庄一度与世隔绝。

只是,在光阴的流转中,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金桔村的村民们始终守护着祖先留下来的“绿色遗产”,如今,通过种茶、种桔,村民们不仅获得了赖以生存的给养,也得益于这份“绿色守护”,金桔村入选成为了全国首批绿色村庄。

村里的绿色收入▶▶桔塱茶不愁卖,愁的是后继乏人

提起金桔村,不少人会不由地认为这里是金桔产地?

的确,这里共有8个村民小组,树木茂盛、绿水青山,得天独厚的山地条件,给年桔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不过,比年桔更出名的当属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名茶的桔塱茶。

春分时节,走进金桔村,山上随处可见的是簇拥其间的茶树,以及在茶园里忙碌着的村民们。“桔塱茶闻起来甘香,口感也不似一般山茶甘中带涩,而是到了舌根和喉头处才会回甘。”金桔村党支部书记巫运喜拿出了刚采摘的春茶,说起了茶的故事。

桔塱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茶树长在山上,平时不需要打理。不用浇水,不用施肥,不用杀虫。由它们自由地生长。茶树的寿命很长,一般在20年以上。”巫运喜介绍,如果是清明时分采的新茶会更好喝。

一年之中,采茶有四季。春天是茶农们收获的季节。清明节前后,漫山遍野的茶叶把一座山都染绿了,这时的茶叶是一年中最嫩绿的。清明节前后采集制作出来的茶叶最受欢迎,市场上能卖到每斤300元左右。

桔塱茶茶树生长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茶农们也是自发地种植、采茶、制茶,目前的种植面积为200多亩,每亩每年的亩产约100斤。

巫运喜介绍,在金桔村,祖祖辈辈都种桔塱茶,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了。在市面上很难见到桔塱茶,都是茶客们慕名前来村里购买。每年清明前后的桔塱茶都会被茶客们预订一空。村民对桔塱茶的生产加工仅局限于家庭式的做法,每家每户虽然栽种茶树,但数量不多。

在市面上受欢迎,桔塱茶成了金桔村村民们的一大重要收入来源,只是产量一直难提升,无法形成产业化。与此同时,每到采茶季,“请人”也是一大难题。

“受金桔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村里的东西都是原生态的,也无法建工厂,所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巫运喜坦言,金桔村目前面临着制茶手艺传承的难题。

每逢采茶旺季,很多茶农会从外地赶来采茶,可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外务工,不愿意回到村里,也不愿再学习采茶的技艺。

回乡的创业者▶▶种茶品种求变,技艺传承有了“非传统”想法

因属于惠州市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沙田水库水源保护区,从2006年开始,沙田当地党委、政府为保护水源,避免无序开发,开始了桉树林改造等一系列绿色升级工程。

“以桉树林改造为例,总面积约为4500亩,经过2014年起连续两年的改造,如今的金桔村已基本看不到桉树。”沙田镇党委副书记张文新说,目前保护区内的田地也以地方政府向村民承租的方式保护了起来,而退耕的目的也只有一个:保护水源、守住绿色。

没有耕种,也禁止规模化的养殖,那么,主要靠种茶为业的金桔村,将如何解决产业升级与“后继无人”的问题?

双鹰顶,位于金桔村市级自然保护区内。双鹰顶是因为山顶有两个尖峰,类似雄鹰的翅膀而得名,这里也有着一片茶园。只不过,与村里其他地方的茶树不同,这里种的却是几十亩台湾金萱茶。

“我也是沙田人,原来也是想在村里发展本地茶种,但桔塱茶的品种较杂,每个品种茶的味道不一样,混杂在一起,有时会因品种不一而影响了口感。”茶园管理人员刘观送说,后来经过考察,发现台湾金萱茶种适合做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且产量高,于是在双鹰顶引种了金萱茶。

为了保证茶的品质,这里的金萱茶也都是手工摘,只摘两叶一芯。每到摘茶季节,在村里缺人手的时候,会专门到外地请工人帮忙采茶。

“这些请来的工人都是熟手,最多时有80多人在茶园采茶,一天下来,每人能摘茶青约5公斤。”刘观送说,随着双鹰顶茶产量的不断提升,正在考虑扩大种植面积,同时指导当地村民也引种这个品种,帮助村民打开市场销路。

对于制茶技艺的传承,双鹰顶茶园也有着自己“非传统”的想法。

“要让茶叶发酵得黄里透红,色香味都要出来。”在车间里做茶的几位主要管理人员和制茶师傅,都不是沙田或金桔人,其中一个还是位“80后”小伙,他一边介绍着制作红茶的工艺,一边仍不忘向身边的本地师傅们请教,确认自己说的是否准确。

过去,在金桔村民们看来,采茶、制茶的工艺是“不外传”的,且因为耗时耗力,更需要“自己人”静心专研,不过,随着制茶这一“绿色产业”遭遇发展瓶颈,打破地域的封闭和传统的观念,让更多的“外人”参与到产业转型发展中来,已逐渐成为村民们的一种共识。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昕 梁维春

【通讯员】林锦成

编辑 谢志清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