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东莞千角灯学徒用3D打印“中华第一灯”

南方+ 记者

拥有“中华第一灯”之称的东莞千角灯也可以3D打印?

想像一下,一个高4.5米左右,直径3.5米左右的千角灯,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成模型,会是什么样的呢?

在千角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的弟子胡志华的尝试下,通过绘图、3D打印,千角灯被制成了一个卷纸般大小的模型。

先看看原来千角灯是长啥样的:

目前东莞所剩下的最大的千角灯悬挂在东莞市市民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内。(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摄)

再看看3D版千角灯啥样:

胡志华制作的3D千角灯。(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摄)

胡志华从事产品设计,因对千角灯很感兴趣,在2016年报名参加千角灯传习所培训班,系统学习制作千角灯的传统手工艺。在2016年底,他与其他9个学员一起,正式拜张树祺为师。在十位弟子里面,他的年纪第三大,所以人人叫他“三师弟”、“三师哥”。

张树祺在认真地向徒弟们讲解分析扎作的原理。(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摄)

三师弟胡志华和他制作的3D千角灯模型。(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摄)

在胡志华的办公室里可以见到,有两盏已经制作完成的宫灯悬挂在窗边,以及一个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来的千角灯模型。

胡志华介绍,这个模型利用了两天时间绘图,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由于还在学习制作宫灯,因此胡志华对千角灯的各项数据还是不太清楚,目前来说,模型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造型,只有没上色的千角灯主体和华光盖。

除了绘制出千角灯的3D设计图,胡志华还绘制了PVC模板设计图。他表示,可以将PVC模板制成的部件,拼装起来就可以组成一个千角灯模型。

“初衷是尝试将它商品化、小型化,看一下能不能做得到,另一个是想让这些先进的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手工艺中去。”胡志华表示,一开始参加千角灯传习所培训班就已经构思将现代技术融入到传统手艺当中,希望通过现代技术做成不同形式的衍生品将传统文化推出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千角灯。

目前东莞所剩下的最大的千角灯悬挂在东莞市市民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内。(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摄)

要把制作工艺复杂的千角灯批量制作成衍生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目前还在构思和尝试制作样品的阶段,胡志华称若要做出千角灯衍生品首先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另外要考虑资金和市场需求等问题。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方面表示,一直以来,莞城都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千角灯文化,希望从单一保护往多元化方式传承,对于有千角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徒弟去用3D打印技术做千角灯模型感到很欣喜。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也希望有更多的尝试去拓宽非遗传承的道路,让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梁晓丽表示,能够把千角灯这么一个传统的非遗项目,用这些现代的工艺和手段去呈现出来,把它做成很精美的礼品或者手工艺品,创意很不错。

【记者】胡国球

【通讯员】陈雪庭 刘中 叶浩文 摄影报道

【校对】叶剑华

编辑 丁晓然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