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说起。
当年,陈胜、吴广和900贫民从今天的安徽宿州到北京密云去戍边。
天下大雨,路不通,眼看就要误了期限。吴广就拉着陈胜开始合计,与其迟到被砍头,不如搏一把起义,自己创业做CEO。一番准备和动员之下,陈胜吴广这最初的900人就成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第一支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900人,而不是1000人,也不是90人?这些人从哪里来的?
(一)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
这不得不讲到秦国的国民信息管理系统——户籍管理制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大数据的方式统计了全国各郡县的居民信息。这套系统的前端,就是中国身份证的最初雏形,当时称之为“照身贴”。照身贴实际就是一方竹板,粘一方皮纸,画着你的头像,写着你的职事,并加盖着官府方方的大印。秦国法律规定,没有照身贴的人都不能外出,更不能住客栈。
官府给你发完“照身贴”后,就会将你的出生年月日、家庭成员、屋大小、田地多寡等信息记录在一卷竹简上,并把它收录在朝廷的中央系统,也就是大数据的后端。
因此,秦朝官府就得以精准地掌握了全国各地的人口情况,老弱病残、青壮男丁各有多少都记录在册。所以,跟随陈胜吴广起义的900人,就是从这套大数据系统里抽调出来的。
在陆川导演的电影《王的盛宴》里,就对秦国这套系统做了很好的重现。
刘邦率领的汉军占领咸阳后,萧何就立刻带着刘邦去体验这套系统。刘邦将写有自己名字的竹简送入固定轨道后,竹简迅速沿着设置的机关流动。
片刻,一卷竹简就从大数据系统里调取出来。
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刘邦的出生所在地,出生年月,家中人口,户主关系,曾任职务等资料。
除了人口户籍登记之外,秦国这套大数据系统还囊括了律令文书、档案图存等多种资料,只要方法得当,系统都能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这套系统有啥用呢?
(二)大数据支撑下的秦朝新政
话说当年秦国统一中国后,因为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没钱、没地、没粮食、没活路。
秦始皇为了管理流民、恢复生产,就开始修驰道、建水渠、筑长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修高速公路、水利、国防工程,实行秦朝版“罗斯福新政”。
但是,实施“罗斯福新政”得要有人啊,征集民夫多了,会影响农耕;征集少了,工程无法按时完成。如何合理地征调民力,就得依靠秦国这套大数据系统。
利用它,统治者可以准确地知道各个郡县有多少壮丁,有多少农田,每年春耕秋收需要多少人,剩余的人就可以征发民众去参军,或者去做徭役,例如是三丁抽一还是二丁抽一,都有了最基础的数据支撑。
所以,陈胜吴广这900人被征调,就是因为征调900个刚好不会影响当地生产,这里面都是有数据支撑的。
此外,秦朝还会依据这套系统,不时抽调百姓和士兵进行民屯和兵屯。兵屯,就是让军队去屯田,有战事就打仗,没仗打就耕田;民屯就是为了让那些没事干的老百姓不要四处乱晃惹事,还有饭吃,于是发动老百姓去边疆开垦荒地,而且不仅开出的地归个人所有,还有工钱补贴。
陈胜吴广两人就是这个民屯的屯长,所以他们让大家跟着自己做掉脑袋的创业,才会有那么多人响应。
得益于这套国民信息登记系统,秦国从偏居西北的小国,东出函谷关,一统天下。
(三)从秦到汉的重组升级
秦统一后,秦始皇开始更用力地征用民夫,但由于项目太多,百姓苦不堪言。
这套大数据系统,本来最开始是用来服务于民,但是最后却成了压榨于民,老百姓受不了了,就开始造反。这套大数据系统眼看就要崩溃,萧何看到了这套系统对于今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一心想要重组这套系统。
所以,当年萧何随着刘邦攻入咸阳宫后,径直杀入档案室,拿下了整套开源代码也就是包含各种大数据的大秦户籍管理名册。
刘邦体验了一把之后,感觉也挺好,但是他就是想玩一玩,没想过要用它去治理国家,所以他来了一句“这玩意是好,可是我不会用,不懂管理啊”
萧何笑了,你不懂管理没关系,这些专业的事情,你就交给我们这些专业的人来管理吧。
刘邦想了想也有道理,就让萧何重新编录百姓户籍,开启了汉朝版大数据系统。
从古到今,变革继续。
管理好一个国,需要新的系统。
管理好一个家,同样需要新系统。
联邦家私,全新升级!
走进联邦,戴上VR眼镜,
10秒就能进入你的理想空间生活。
“买家私”变“买空间”,定制空间就像在试衣服,
从虚拟到现实,联邦就是这么简单!
新系统、新联邦,
约定追求品质生活的你!
【撰文】王志斌 刘丹萍 张映雪 黄伟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