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朝阳在罗定市太平镇的千亩稻田上铺下一层紫红色的光影,1500亩的聚龙米生产基地里,农妇们开始了今年第一次的春耕施肥。
几天前,聚龙米(澳丝米)获评首届“广东好大米”十大品牌之一,其生产地罗定市产区亦入选“广东好大米”特色产区。此次评选活动既是“广东好大米”的一次集中展示,又为南派大米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供了一次难得契机。
南粤稻穗文化历史悠久,近代广东优质稻米品种亦曾远销东南亚。而近年来,相比于北方大米在国内市场的“攻城略地”,广东大米的品牌影响力有限,颇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农业部也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在首届“广东好大米”交流会上,“广东大米品牌如何突围”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
困境▶▷
未能形成区域特色
广东大米业有不少人曾被一条新闻震撼:有报道称中国游客掀起日本大米抢购潮,有人以300元/公斤的天价购买日本大米。一些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向日本供应商直接购买日本米。
放眼国内,不少北方大米品牌在国内市场颇为吃香。比如,具有地域品牌特色的黑龙江五常大米,已成为国内高端大米的代名词;“福临门”、“金龙鱼”等主打企业品牌的大米,也凭借企业运营优势迅速抢占市场制高点。
与此同时,广东优质大米在终端市场的售价大多在20元/公斤左右,覆盖区域主要以广东本土为主。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相比于进口大米和北方大米,广东大米虽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色,但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却相去甚远。
市场的反馈,给人一种广东缺乏优质大米的错觉,然而事实却非如此。
“广东人有句精辟而俏皮的话——粥粉面饭,这其中有三样靠的是好米。”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说,岭南文化的源头就是稻穗文化,岭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以大米为主粮,一直不缺乏优质大米。
在大米品种上,南方大米与北方大米,素有籼米与粳米之分,形状和口感也有不同。“南方籼米一般外观细长,无心腹白,符合广东人的饮食喜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丰说,广东是水稻矮化育种的发源地,曾研发出很多好品种,如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丝苗米曾远销东南亚。
王丰认为,广东大米近些年的名气比不上一些北方大米,主要是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南派大米未能形成区域特色,传统产品缺乏品牌创新,广东好大米走不出广东。
一些从业者更是感同身受。黄益权在梅州兴宁市经营一家大米企业,在他看来,梅州地区的优质大米缺乏好的销售途径和品牌推广渠道,市场集中在粤东地区,本土品牌甚至很难走进珠三角。
智研咨询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国产大米小品牌林立、大品牌未稳,有品质的有机米、绿色米卖不出应有的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此前的一项“大米品牌”调查则显示,国内大米企业品牌建设落后,市场定位守旧,将品牌营销做精做细的思维不足。在广东大米行业从业者看来,这一概述颇符合广东现实。
良田万亩,大米深仓,而利润趋薄,广东好大米如何实现品牌突围?
突围▶▷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广东大米企业应该强化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让广东好大米朝着特色化、功能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在3月2日举行的首届“广东好大米”交流会上,省农业厅副厅长黄斌民对广东大米企业提出要求。
在这场200多名大米产业从业者、行业专家聚集的交流会上,打造广东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以品质提升和品牌引领带动大米产业价值链升级,成为大家共识。
如何打造广东优质稻米品牌?王丰认为,首先要做强企业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地处广东最大盆地的云浮罗定,素有“南粤粮仓”之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品牌升级,正是罗定近年来的一项尝试。
罗定市市长黄天生介绍,该市支持企业通过适度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企业以标准化生产园区为载体,打造了“亚灿米”、“聚龙米”、“青洲米”等一批稻米名牌产品。省内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也落户罗定,所产稻谷均为优质谷。
目前,罗定稻米已有10个省级名牌产品,该市连续多年举办“罗定稻米节”,为这些本土品牌搭建推广平台。各种合力之下,“罗定稻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在2016年入选“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罗定的尝试提供了一种经验:龙头企业通过提升稻米品质打造品牌产品,形成品牌聚集效应,进而带动大米产区形成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
在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看来,这是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一种尝试。
“高端化、差异化需求使中国大米产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品牌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王丰说,广东大米具备独特的地域特色,要在产业转型期突显出区域品牌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