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的佛山无影腿|这家“并购狂人”去年利润增长超5成

南方+ 记者

上个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南海“并购狂人”的东方精工发布2016年年度业绩快报,其中利润总额一栏的数字令人注目。根据快报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东方精工实现实现利润总额 17,367.56 万元,同比增长 51%。

超5成的利润总额增幅是如何达成的? 据快报分析,营业收入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跨国并购带来了收益。比如公司2016 年内合并其收购的意大利企业EDF 7-12 月营业收入;此外,此前收购的意大利 Fosber 集团 2016 年营业收入比 2015 年也有较大增幅。

跨国并购、海外建厂……越来越多的佛山企业将主动链接全球资源作为一种成长策略。在成功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后,上个月美的对外宣布与以色列自动化企业Servotronix,达成战略合作。

同在上个月,科达洁能坦桑尼亚的整线建设项目落地。此前,该企业于去年在肯尼亚启动建设的工厂已投产。

在6日举行的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也强调了佛山制造的全球化路线。“佛山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走‘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道路。”

企业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正在成为佛山产业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一个中坚力量。

在此背景下,南方日报访问了5家在海外布局的佛山企业,以其为代表展示佛企出击全球的路线图。

伊之密董事副总经理张涛:去德国设研发中心 助产品攻克欧洲市场

乘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快车”,伊之密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并迎来发展新机遇。

一组数据恰好能印证这一点。去年,伊之密总体销售超过14亿元,增幅逾20%。其中,海外市场业绩以50%的增长幅度领跑,总销售额超2.5亿,海外市场的表现可谓相当突出。

今年伊之密出口业绩的增长目标定在50%。为此,我们打算继续深化全球化战略部署,德国与印度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去德国组建研发中心,是伊之密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研发中心正处在筹建阶段。3月中旬,我会亲自飞到德国面试一批专业人员,还会跟进研发中心的具体选址情况。

为何要走出这一步?事实上,伊之密在欧洲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德国。设立研发中心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开发全新产品来满足全球市场,特别是德国等欧洲高端客户的需求。

为此,伊之密计划聘用德国资深的设备研发专家,让他们与派驻德国的中国工程师合作,组建一支“中德融合”的团队,主攻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最近,我们准备签下一位意大利的专家,请他参与伊之密某项细分领域产品的研发。

伊之密今年的另一大重头戏,就是到印度建厂。我们观察到,印度是快速成长的市场,对基础的工业装备有旺盛的需求。然而,印度对中国出口的注塑机征收29%的反倾销税,这无形中提升了产品出口成本。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把注塑机转移到印度去生产。

去年,伊之密在印度注册了全资控股子公司,在当地租下4200㎡的厂房。目前,工厂正在做投产前的准备。预计到4月份,印度工厂将装配第一批生产机器。印度工厂正式投产后,伊之密将在印度市场实现服务“本土化”,更快速地为印度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从海外并购到组建研发中心,再到去国外建厂,伊之密的国际化进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我们认识到,企业的出海离不开研发、制造、营销、售后服务、运营等综合能力支持。通过融入全球化浪潮、打造综合实力,伊之密得以实现长足的前步。

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程:海外建厂  挖掘陶机的新兴市场红利

科达洁能在2014—2015年业绩有些徘徊,但从去年开始,公司三大业务版块都有明显的改善。建材机械版块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已接近40%。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以及科达洁能的多年奋斗,我们在原来认为可能到20-30亿元就到达天花板的陶瓷机械行业,也发现了广阔的海外市场空间。

因为,国际市场上陶瓷机械价值大概为100多亿元,而我们的出口值只有十几个亿,只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0%左右。

与此同时,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开设分公司、深挖耗材市场等举措的努力,我们认为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在3-5年内有望向100亿元冲刺。在我看来,比较理想的情况下,科达洁能可以实现70%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业务。若做到这一点,整个中国陶机的世界产业格局将大为不同,而我个人对这一板块冲刺百亿元规模是有信心的。

目前全球化有两个趋向: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制造业回归,掀起了外界对“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担忧;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要加大走“全球化”的步伐。

具体到陶瓷机械这个产业,美国在陶瓷机械这个行业领域并非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和意大利才是陶机产业的主要玩家。在未来的陶瓷产业领域,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拥有很大发展潜力空间。 以印度为例,中国现在有100多亿平方米的陶瓷产量,印度才10亿多平方米产量,其产能的提升空间巨大。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在全球竞争中形成优势。所以中国陶机行业必须走全球化道路。而中亚、南亚、东欧、南美、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是我们要着力挖掘的。

这些国家以新兴发展中国家为主,在其经济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材。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正好与我们的建材机械供给相契合。所以,科达洁能基本沿着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市场开拓布局,捕捉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红利。

东方精工董事副总裁谢威炜:内外功兼修 引领智能装备产业转型

在东方精工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跨国并购等国际化战略是重要的一环。2013年,东方精工收购意大利Fosber;两年后,完成参股收购意大利Ferretto集团部分股份;2016年我们又以自筹资金945万欧元收购意大利EDF EUROPE S.R.L.100%股份。通过三连购,东方精工实现了“国际化”发展、“全产业链”延伸和“战略”转型,以企业自身改革为佛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动力。

跨国并购虽然是种全球的资本运作方式,但我们实行并购却并非完全从资本角度出发。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完善是我们首先考虑的。我们并购的企业中,意大利Fosber主攻细分市场瓦楞纸板生产线,在该领域位于世界第二位,是我们的上游企业;EDF生产前后端辅助设施,Ferretto涉足的是智能包装产业链后端的智能物流。

通过系列并购,东方精工初步涵盖了完整的智能包装产业链上下游业务,产品生产能力在业内处于前列。

在以并购“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引进来”。我们收购Fosber、Ferretto后,在国内设立了亚洲Fosber公司与亚洲Ferretto公司。通过后面这两家公司,我们将海外技术进行沉淀、消化和吸收,优化了本土的生产技术,使得部分核心部件实现国产替代,并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原先Fosber的一条生产线价格为4000多万人民币,经过我们的改造,由我们生产的融合了Fosber技术的混装生产线价格在2000-2500万之间。

我们设立国内分公司的另一个目的是,与海外并购的标的公司形成错位竞争。目前,意大利Fosber、意大利Ferretto的产品主要面向欧美市场;而亚洲Fosber公司与亚洲Ferretto公司则主要针对亚洲市场供应产品。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国内外资源的平衡配置、协调运作,东方精工得以沿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方向扩张,并引领产业转型。

除了并购,面向全球揽才也是我们的战略之一。东方精工的团队非常国际化,既有从并购的几家意大利企业中引进的工程师,也有从全球各地聘请的有跨国经验的人才。我们还计划在意大利设研发机构,充分借用外脑、并结合本土资源,促进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

当然,引进了国际人才后,如何“留人”也是一大课题。我们在这方面并非没有成功先例。举个例子,亚洲Fosber公司的老总就是意大利人,目前和其家人已在佛山定居。我们的策略是为海外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帮助他们融入东方家庭文化。

在“外延式”并购策略与“内涵”式创新消化能力的双重护航下,东方精工探索完成从卖产品到卖模块化服务的转变。接下来我们计划完成Fosber剩余40%的股份收购,强化集团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打造营收过百亿的智能制造的平台。

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农百乐:进军印度,一个巨大的市场等待开发

到现在为止,艾乐博还是一家年轻的、“小而精”的机器人企业,但是我和同事最近经常开玩笑,我们可能要走到国内很多大企业之前,成为最小的“跨国机器人企业”。

我们“跨国”的落脚点是印度。2015年,我们通过到当地参展,完成了出口印度的第一单。去年,我们与印度的合作伙伴达成了合作开辟机器人市场的意向。而在刚刚过去的今年2月,我赶到印度,与当地的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备忘录。

预计在这个月,印度方的管理层、技术人员会赶来佛山进行技术培训,并正式签署合同。我们的合资公司注册地将选在香港,并在印度拥有厂房和办公区,主攻印度市场。新公司命名为“IN ROBOT”,品牌已经在印度注册。

希望开拓机器人市场的印度企业家,为何选择了我们?我们又为什么选择印度?这既是大环境所决定的,也与企业产品特质紧密相连。

近两年来,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及时避开了以单体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发展模式,把定制智能化生产整线作为核心产品,并且主攻餐锅炊具的智能制造。此后,我们专攻细分市场的技术需求,让产品的人性化、性价比、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领先的程度,被很多世界名牌炊具在中国的代工厂所选用。

正因产品达到国际水平,我们才有了在印度获得青睐的机会。而选择印度开设子公司,也是我们深入考察后的结果。

目前,印度本土机器人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机器人公司数量还很少。当地人工成本还很低,在人工成本角度不用考虑“机器换人”。

但当地制造业效率、生产工艺和品质还都比较落后,如果要承接更多国际品牌的代工,就必须增强制造环节的竞争力,那么上马涵盖工艺优化后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将是非常有必要的选择。由于缺少珠三角企业发展现代工业的长期积累,依靠智能制造“弯道超车”,成为印度更可能依赖的路径。

今后,在合资子公司的分工中,我们将出口机器人与核心配件,负责技术输出;印度合作方负责安装调试、销前、售后维护等。今后,随着销售额增加,我们可能将逐步增加在印度的组装等后期环节。

我相信,佛山还有更多机器人企业,今后将能在东南亚市场有所作为。

高云半导体CEO陈同兴:收购硅谷企业 为佛山造“中国芯”探路

芯片(集成电路)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这样一种被喻为“工业粮食”的产业,在佛山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小微企业占大头、缺乏规模化生产;盘桓在芯片设计领域,而将生产、封装、测试环节委以外地企业;国内核心研发团队多位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这便是佛山芯片企业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然而随着智能制造浪潮席卷佛山,自动化改造与智能设备应用最前端的环节——芯片业的发展已迫在眉睫。那么,相对势单力薄的佛山芯片业如何壮大?全球化提供了一大良机。

佛山芯片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的全球化运作、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为本土芯片产业注入新的成长动力。

高云半导体的发展正是遵循这一思路。我们总部在佛山顺德,但技术核心团队来自全球半导体策源地——硅谷。2014年我们以近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小型硅谷半导体企业——美乐迪半导体半导体公司。这家企业的两位核心技术人员均有美国高校背景,且掌握着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的研发能力,是对我们技术原创团队的一种补充。

FPGA被称作“万能芯片”,广泛应用在机器人、传感器等设备上、通信、医疗、军工及航天等领域。长期以来,FPGA芯片被美国三家FPGA巨头垄断。

高云借助国际团队力量在FPGA的自主研发上实现攻关,填补国内的产业空白。目前我们拥有20多项专利和10多个软件著作权,并与中兴达成通讯领域的初步合作意向。此前我们还获2016ACE Awards(2016年度电子成就奖)年度最佳初创公司提名,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提名的初创企业。

如今,链接全球的国际化场景时常在高云上演。我们每天都通过skpye与位于美国圣何塞的技术团队开视频会议,了解国际最前沿的半导体研发技术动向。高云半导体各个研发中心的团队,汇聚着国际人才,充斥着中国、印度、美国、欧洲等多国面孔。

接下来,我们会强化与硅谷子公司的联动,以实现最大的全球创新协同效应,进一步挖掘佛山智能制造市场潜力。可以说,是全球化为高云这样的中小技术型企业打开了一个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记者】吴欣宁 赵越 肖阳 罗湛贤

 

编辑 李美萍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