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特效药日渐消失,低价是“杀手”?

南方都市报

“临床必需的廉价药短缺现象,我们时常遇到。以注射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 PH,药品通用名:注射用促皮质素)为例,我们就已经2年没货了。”广东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专家昨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院长雷后兴日前提出加快建立廉价“特效药”可持续供给保障机制的建议,引发医药行业不少共鸣。

据了解,近几年廉价“特效药”短缺现象频频发生,情况虽然已经引起国家重视,多部门下发通知,取消廉价药最高零售限价,但效果不佳,廉价“特效药”仍然以每年至少十几种的速度在消失。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保障机制正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基本药物6成缺货

所谓廉价药,是指那些安全、有效、常用且价格较低的普通药,也称为基本药物。雷后兴指出,在新一轮医改中,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初衷本是为保障居民基本用药的经济、公平、可及,降低患者医疗成本。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影响了低价药,近几年廉价“特效药”短缺现象频频发生。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500多种国家基本药物已有340余种出现短缺或消失。

以注射用促皮质素为例,截至目前,国内在生产的企业已经屈指可数。南都记者昨日查询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库显示,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和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拥有该药的批文。

“我们的患者是从广西一路找过来的,在此之前,找了很多医院都没货。他们家的小孩患了癫痫,急需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治疗,由于没有货,也尝试用了其他药物,但用了很多其他药物效果都不佳。我们当时是特意去向生产企业申请才拿到的货。其实,紧缺的不仅仅是这个药物,例如此前已经被爆出紧缺的、用于重症救治的鱼精蛋白这几年也是经常缺。”上述儿科专家进一步说。

如果说三甲医院短缺的基本药物相对有限,那么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临床必须的基本药物短缺则影响更大。

据了解,基层医院药物比重以使用基本药物为主,村卫生室必须100%使用目录中的国家基本药物,中心卫生院使用的药品中90%以上必须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

成本上涨挤压生存空间

“出现临床必须的廉价药短缺,与定价机制有一定关系。依照现有的政策,廉价药也要去参加招标,而招标通常会打压药价。在物价、人工纷纷涨价,企业税费负担不小的情况下,药费不仅没有怎么涨,有时还降价,这势必会导致企业从生存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因为再不去考虑,就意味着不赚钱,甚至亏钱。”这是上述三甲医院的儿科专家给出的解答。

以前述生产注射用促皮质素的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为例,其此前就已经公开表示,A C T H是一种生化药,药品生产工艺非常复杂,生产周期很长,每批药品生产周期60天以上。由于原材料、人工上涨以及固定成本等因素,以当时的定价而言,已经不能覆盖生产企业成本。

适当提价与财政补贴并行?

廉价药短缺或消失不仅影响居民用药,导致现代医疗体系遭遇“有诊断却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一些廉价“救命药”不在正常的医院和药店出售,而在某些灰色的渠道售卖,也扰乱了正常的医药流通市场秩序,有时对患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南都记者近日从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的一个卫星会上获悉,国内原研用于急症溶栓的尿激酶天普洛欣此前就因为价格的问题暂停了供应,这一度导致不少三甲医院面临不得不用进口高价药阿替普酶的问题。

来自多个渠道的公开信息显示,广东的天普洛欣停产后,不少地方的医疗机构曾爆出过尿激酶紧缺的问题。

据与会专家介绍,阿替普酶2 0毫克一支大概为2400块钱,50毫克规格一支则约为6600块钱,而作为基本药物的天普洛欣价格仅为阿替普酶的4%左右。

“一些药物短缺,主要是价格被压低后,不能保障盈利,所以有药企将临床必须的急救药的价格提到成本线上,给予企业合理盈利水平。”上述儿科专家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则认为,相关部门除了应允许企业适当提高廉价药的价格,还可以在资金、税收等方面也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和财政补贴,以激励其生产廉价药。

当然,好的消息也在传来,据天普药业相关负责人透露,洛欣今年将以一个合适的价格重新上市,以全面回归市场。

采写:南都记者马建忠


编辑 李珩丹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