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哥看两会|政协大会开幕,今年委员们关心啥?
文|有料哥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北京举行媒体沟通会,在会上马化腾表示:“Copy to China”(拷贝到中国)到“Copy from China”(从中国拷贝),说明我们已经为世界发展贡献越来越多原创的东西。
而作为来自广东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出着力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并从合作机制、牵线搭桥、人才政策、科级金融、强企引领等多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了自己的建议。
好一句Copy from China!在有料哥看来,广东无疑在创新贡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很多企业早已走在了“世界级”的路上。
走出去的,引进来的,都是世界级
有料哥查到一组数据,去年前10月,广东企业共在92个国家(地区)协议新设境外企业(机构)1286家,新增中方协议投资额266.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而中方实际投资额也达到188.4亿美元,同比增长138.8%。由此可见,广东企业“走出去”的成绩单非常漂亮。
光看数据并不足够,还需要实证。有料哥上个月曾经写过美国调查公司IDC公布的2016全球范围智能手机销量的情况,华为、OPPO、vivo三家分别位列第3、4、5位,尽管后两者被网友戏称为“蓝绿大厂”,但千万不要小瞧他们,在2016年,OPPO和vivo的全球销量增幅可都是超过了100%!
走出去的可不仅是商品,还有技术和专利。根据媒体的报道,目前华为在全世界多地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全球范围内累计获得专利5万余件,提交专利申请8.3万余件(不含PCT)。
而华为的专利成果也早已不局限于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数字,去年华为对三星等科技大鳄发起的多起诉讼表明华为已经具备向科技巨头许可专利的实力和能力。
除了这三家以外,在非洲的智能手机市场,还必须提一下最近很火的传音。这家主攻非洲市场的企业,靠着特种美颜、防汗防摔等功能,俘获了非洲朋友的心,见下图↓
在抓住时机“走出去”的同时,大广东也非常注意“引进来”的步伐。比如去年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选择广州,苹果在华第二个研发中心落子深圳等,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度。就拿广州来说吧,截至去年12月,88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广州投资设立797个项目。
不论是“走出去”的攻城略地,还是“引进来”的群贤毕至,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大广东创新驱动战略的成果。
“世界级”创新的背后,如何get到正确解读广东的姿势?
“走出去”和“引进来”都体现了我们大广东创新驱动的独特魅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广东可以做到这些呢?
有料哥觉得,这是历史给广东的机会,更是如今广东的努力换来的。
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广东很早就开始了市场化、全球化的对接。那句“东西南北中,发财在广东”的顺口溜便早已从侧面印证了珠三角地区的领先。而敢于融入世界竞争潮流的决心,也让广东早早地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而在历史的演进中,广东面对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此期间的不断完善、学习,则令广东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又在近十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向着产业链条的上游攀升,从原来的“世界工厂”向创新之都挺进。
而另一方面,有料哥就必须提到“顶层设计”这个词了。事实上,在过去的五年,如何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是摆在广东面前的重要议题,也是重点难题。有料哥发现,面对这一难题,我们的大广东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
来看时间表——
2012年3月广东推出了我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率先在立法层面明确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定义和逻辑框架;
2014年6月,广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成为全国第一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2015年2月,广东又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了被称为“粤十二条”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
对于“粤十二条”,有料哥要补充一下,这份意见中的“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及信贷风险补偿”“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等政策措施均属国内首创。
从这些“首创”就可管中窥豹。当政策引领与一线需求发生化学反应时,红利逐渐得到释放。
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有市场需求、有政府支持,广东创新最强大、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这里可以快速打通从创新到变成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传说,国际创客手中都有一张和九阴真经、葵花宝典同等级别的《创客地图》。地图上描绘着深圳华强北元器件种类繁多,是全亚洲数一数二的电子元器件集散地,创客们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绝大多数想要的东西,让创意最快变成现实产品。
有人说,珠三角的手机制造占据全国70%-75%,中国的手机制造占全球80%。一个小时的车程里,能够找到所有手机零部件的厂商,这样强大的产业链生态是无可比拟的。
从专业镇逐渐起步,广东形成了强大的集群经济,配备了完备的产业链条,让许多创新的想法能够更快地转化成为产品,推向市场。
再加上政策红利的加持,创客们的干劲更高了。
就在2015年,广东正式出台了《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系列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创新政策,如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
以上种种,都是大广东在创新转化方面的秘诀。
除了马化腾,其他代表是如何看创新的?
马化腾为着力打造粤港澳科技湾区提出了五点建议,那么其他广东代表对创新驱动发展又有哪些建议呢?
有料哥梳理了一下,发现代表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扶持和金融改革方面。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基层一线的吴大明就建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综合采取设立创新基金、减税、资金等多项措施为企业发展助力。
全国人大代表、台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馨则正在研究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方式,希望探讨出效果最好的创新方法论,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而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袁利群则提出了新的切入点——金融改革,她认为创新驱动可以重点从金融改革创新力,支持创新主体包括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也积极推动民间资本和私募基金进行资本创新,及时为小微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创业创新资金。
奋力创新的广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近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居全国第一;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超过1500家,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34家,居全国第一。现在,“两会”已经正式拉开了帷幕,有料哥觉得,广东的“创新驱动”或将再次唱响两会。
要知道,那句著名的“东西南北中,发财在广东”早就已经演变成“东西南北中,创新在广东”了。
【策划】曾妮 黎诚
【撰文】葛政涵 郑佳欣 陈思勤
【校对】曹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