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童玩漫步机被夹断手指!请提醒老人,这些器材有隐患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小区和公园随处可见的健身器材竟成了隐患……

2月6日,家住广州越秀区梅花村的11岁男孩小杰在楼下社区健身点玩耍时,因操作不当被一部零件损坏的器材夹断了手指,导致意外的是一部在广州大大小小社区都能见到的健身漫步机。

漫步机。资料图

1996年,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诞生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20年过去了,几轮翻新,目前市内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状况如何?为何安全事故屡有发生?连日来,南都记者(微信公众号:nddaily)走访多个小区发现,部分器材老旧,安全使用期限已过却仍在超期服役,亦有不少新器材存在问题,社区健身器材监管仍有漏洞,同时部分市民对健身器材使用不当。

A / 器材问题

多个小区漫步机卡位失灵

据小杰家长介绍,令小杰发生意外的漫步机存在质量问题,脚踏的摆动卡位失灵,脚踏能抬高至扶手处,因此当小杰双手握扶手处、双脚荡起脚踏时,在外力和惯性的作用下,脚踏撞向了扶手处,猛烈的冲击力将小杰的手指指头压碎。

按照2011年10月实施的《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对摇摆式器材的规定中要求漫步机摆动幅度应加以约束,且单侧摆动幅度应不大于65度。

2月24日,南都记者来到小杰出事的梅花村健身点,发现涉事器材已被围蔽。据了解,这台健身器材去年9月才安装,为何会出现失灵?那其他社区的健身器材是否都有安全隐患?记者走访多个小区。

2017年2月27日傍晚时分,在越秀区海印桥旁的林则徐公园里,在大人的陪同下,一名小朋友在玩单人漫步机。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在海珠南石头街的天海庭小区花园角落,全民健身活动点占地约100平方米,指示牌上标明该活动点建设于2013年9月,由广州市体育局、海珠区体育局及南石头街道办事处共建。场地上有十余种常见的健身器材,如压腿杠、太极云手、跷跷板、蹬力器及漫步机。漫步机上标有注意事项:漫步幅度不宜过大,以避免伤害。记者体验漫步机发现,有两台漫步机的脚踏卡位失灵,均能抬升至扶手处的高度,撞击扶手。

在附近南珠广场小区一栋居民楼的架空层,摆放着十余种健身器材,其中也有两台漫步机,记者体验发现,两台漫步机中4个脚踏有3个存在卡位失灵问题。

记者还走访越秀区的农林上路社区、梅花村社区,天河的德欣小区、龙口西社区等多个住宅区,发现健身器材中漫步机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许多存在卡位失灵问题,漫步机卡位失灵率竟达四成。

破旧损坏或超安全期器材仍使用

在白云区某医院的家属小区,一个篮球场的沙坑内放置着12部健身器材,外表残旧不堪,其中有7部器材明显损坏:双人大转轮的两个转轮已不翼而飞;太空漫步机两个脚踏板缺失,只剩空支架;浪板训练器的踏板坏了,无法踩踏;一个高出沙坑10厘米左右的铁质圆柱状,已看不出是哪类健身器材。

尽管这些器材“老弱病残”,但由于毗邻篮球场,人气很旺。一些市民坐在健身器材固定的椅子上,将其当看球的“座椅”,还有人努力使用破旧的健身器材,让其发挥“余热”,

一位阿婆将腿搁在太空漫步机的架子上进行腿部拉伸。一个4岁的小男孩站在一个平衡的健身器上左右转动,由于该平衡的踏板出现损坏,所以他转了几下,重心不稳摔倒,“哇”的一声哭了,一旁的家长急忙扶起。

该家长表示,这些健身器材放这有七八年了,刚开始人气很高,大家都争着玩,现在虽然破旧,但由于周边没有太多健身场所,老人孩子仍然喜欢使用,“坏成这样很难维修,如果不打算添置新的健身器,还不如拆掉算了,以免老人小孩受伤”。

2月27日傍晚时分,在越秀区海印桥旁的林则徐公园里,大人与小孩在健身设施中玩耍。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海印林则徐纪念公园的健身苑,指示牌称该场地建于20 12年12月,记者在内发现了超期服役的健身器材:一部说明上写着安全试用期限为4年的健身车,安装日期是2006年10月,如今没了一边脚踏,却仍在使用中。

B / 使用问题

孩子使用器材并无大人指导

虽然健身点都标明了未成年人务必在大人监护下使用,但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小学生放学后都喜欢聚在健身点处嬉闹。

据了解,小杰受伤的原因,一是所使用的漫步机脚踏卡位处松动,二是没有大人在旁指导,小杰对健身器材的不正当使用。

2月27日傍晚时分,在越秀区海印桥旁的林则徐公园里,一名小朋友趴在健身设施上玩耍。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三岁小男孩独自玩椭圆机

2月26日早上记者来到海珠区海印公园,沿着江边有一部部新健身器材,据了解,这些都是去年9月才设置完毕的,之后每天都有许多市民来锻炼身体。

附近街坊冯先生,每天早晨都会带小孙子来这边玩耍。他抱着孙子到漫步机前,将孙子放在一个脚踏上荡起了“秋千”。当记者问是否知道机器的正确用法时,冯先生表示了解,认为只要有大人在,让小孩使用问题不大,“只要家长看管好,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

有不少小朋友,在没有家长的看管下独自使用这些器材。在一部椭圆机上,一个3岁小男孩,双手扶在椭圆机的横梁上,两只小脚则摆放在同一个脚踏上,眼睛左右张望,家长在3米开外与人聊天。一旦脚踏被踩动,小男孩很容易就会摔倒在水泥地上,经记者提醒,家长才把小孩抱走。

2月27日傍晚时分,在越秀区海印桥旁的林则徐公园里,一名小朋友倒挂在运动健身设施上。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C / 管护问题

纳入网格化管理

发现损坏及时上报

南都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小区内的健身器材都是市体育局、区体育部门与街道共建。越秀区梅花村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该村健身设施归居委会管理,如果发现有损坏,居委会会找人维修。天河区龙口西小区的物管真成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亦表示,该小区的器材都是居委会在管理。

白云区某街道文化站负责人表示,平时会将健身器的日常巡查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对于健身器的巡查,是我们网格员工作的一部分,每个网格员都有一片责任田”。平时网格员在街道巡查治安、消防、卫生等情况时,也会特别留意健身器是否有损坏,会及时记录并上报,如果无法用肉眼观察发现,也可由居民发现后报给网格员,网格员再报给社区居委会或街道文化站,逐层往上报。

健身器材维修

街道有专项资金

白云区某街道文化站负责人表示,由体育局提供的健身器材主要是街道和社区共同监管,平时主要是文化站负责管理,对于健身器材的维修保养,根据和供应方签订的合同,一年内如健身器材出现问题,由供应方提供维修;如超过一年,则视健身器损坏程度而定,“如果一般螺丝钉松了,我们可以自己请人弄好”,如果损坏程度严重,成本较高,则要上报街道,街道有专项维修资金对其进行维修。

该负责人提及,有时对健身器材的维修并不顺利。比如此前一个社区的健身器的一个零件出现一点损坏,但整体上不影响健身,只是影响美观,由于生产厂家不再生产该零件了,厂家主动提出更换一部新的健身器,但是和之前的健身器类型不同。“结果搬了新的健身器过去后,居民不肯换下旧的,说这个旧的更好,可以同时锻炼腰、脖子和脊椎。”最后没办法,文化站请人用胶布对该健身器的零件进行简单处理后,继续在社区使用。

市体育局:

属地管理后期维护难度大

使用时家长要看管好小孩

市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内的全民健身路径实行属地管理。“路径的建设有不同的性质,例如有由街道建设的,也有社区捐赠形式建设的,但后期维护都是通过属地管理。”该工作人员说,目前市内的健身路径都有告示牌,写明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

该工作人员表示,健身路径的难,不在于建设,而在于后期维护。“政府对于设施本身的建设及后期管理都已经比较到位,例如前两年民政局提出的网格化管理,健身路径的维护也已‘入格’,即是网格员需要定期巡查其所管格内的设施的安全性。”该工作人员说,此外,健身点附近也安装了监控视频进行监管,但再多的监管也需要群众配合,“例如家长要多承担责任,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看管好未成年人”。

D / 健身器材上出事,谁负责?

律师表示按过错分责承担

目前小杰仍在医院住院治疗。由于漫步机的脚踏撞到紧握扶手处的手指,导致右手无名指指头位置骨碎,需要手术治疗,费用在3万元以上。这笔费用该由谁来承担?

广州公益律师廖建勋表示,男童手被夹受伤已形成了侵权责任法律关系,可走到底由谁来承担赔偿责任,就要看谁有过错。

居委是否承担责任,要看造成受伤是否因为居委对体育便利设施的管理维护不到位,或没有尽到重大安全提示导致的。但如果是由于器材本身的安全隐患造成受伤,这责任就该由体育器材的生厂商和销售商承担责任。同时,根据目前的信息,男童自身也有使用不当的责任,其父母在监护上也存在过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具体的赔偿金额,需要视男童的伤残程度,医疗费用和各方承担的比例来确定。

据小杰所在的东风二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表示,目前已联系了设备的生产厂家及小杰家长进行沟通协商。

【统筹】南都记者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杨婷 实习生 叶泽琪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