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西约举行虾笼编织大赛,100名虾笼编织者在现场一展身手

佛山日报

“1、2、3,开始!”昨日下午3时,在南海桂城西约文化广场,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60多位“选手”十指翻飞,胶条来回穿梭,一个个长圆形虾笼在手中渐渐成型。“有20多年没织过啦,现在手脚都慢咯!”村民邝秀梅一边织一边笑着说,参加这样的活动就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虾笼编织曾经是桂城西约社区的传统产业,最兴旺时每月出货量曾达到3~4万个。而随着时代变迁,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举办织虾笼编织大赛,挖掘和保留乡村历史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去感受和体会。”本次活动的组织方之一、桂城党员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聂桥锋说。

昨日,桂城西约举行虾笼编织大赛,100名虾笼编织者在现场一展身手。

88岁萍姑参赛忆当年

编织虾笼的过程并不复杂,先把细细的竹篾(胶条)紧紧地缠绕在一个小竹圈上,这个过程被称为“索篾”,缠绕在小竹圈上的竹篾(胶条)就成了“梗”,用一条长竹篾(胶条)绕着“梗”一圈圈地编织下去,最后“盘口”,这样一个西约虾笼就大功告成了。虾笼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大笼56根“梗”,中笼46根“梗”,小笼22根“梗”。

被人们称为“萍姑”的88岁陈月萍婆婆是最年长的参赛者。春日的阳光有些热,有些耀眼,但她仍一丝不苟地编着,因为是最后一个完成,她遗憾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哎,年纪大了,手都慢了!”

此次活动吸引了110位街坊参加,既有西约的原住民,也有嫁入西约的外来媳妇。“现在闲时也会做来卖给‘虾公’(收虾笼的人)。”村民姚英说,以前村里很多人做,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萍姑回忆,自己最初编织虾笼是在60多年前,那时候还是用竹篾编织,很容易划伤手,后来逐渐改为用胶条编织。“最早编一个是给1分8的手工费,20多年前是1角钱一个,现在是一元钱。”萍姑回忆道,自己最快一天能编15个左右,现在心情好的一天也能编六七个。“做虾笼的老板都做到第三代了,从前爷爷来收货,现在轮到他的孙子来收货了。”

记录褪色的时代印记

正如萍姑所经历的那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约出现了编织虾笼的工艺。据当地人回忆,当时的佛山南堤市场有很多渔具店,老板准备好竹子后请人加工成虾笼,而勤劳的西约居民在每天傍晚或农闲时节,都会接一些加工虾笼的活儿,渐渐地,编织虾笼的材料从早期的竹篾演变成了胶条。

西约党总支委员翟永炽还记得当年西约村虾笼编织的热闹场景。“大概是我五六岁时开始见到有人编虾笼,主要是赚点钱帮补家用。”他说,当年家家户户都编,家里、村头、榕树下,人们三五成群边聊天边干活,村里约有300多户人家,最高峰时每月能出货3~4万个虾笼,手脚最快的编一个小笼只要半小时,大的也只要40分钟,村里的孩子都要学,自己小时候也学过。“那时候就是‘订单式加工’,采取月结的方式,收虾笼的老板会给一个本子记录,比如领100个虾笼的材料,到月底就交100个虾笼。”

追溯西约的历史可以发现,这个区域极其偶然地形成了虾笼编织产业,折射出珠三角曾经兴旺的渔业文化。而随着城市的变迁,技艺逐渐失传。“现在西约会编织虾笼的只有百余人。”聂桥锋说,希望以活动带动年轻一代了解这块土地上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主动参与乡村历史文化的挖掘。

【记者】阳桦

【摄影】王伟楠

编辑 王虹丹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