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残疾人运动队20多位少年“跨越”障碍刻苦训练
今天是“国际爱耳日”,也是我国第十八个“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防聋治聋,精准服务”。记者从肇庆市残疾人联合会了解到,目前我市的听力障碍人士有13000多人,老年听力障碍人士占八成,而有3000人左右是年轻人。专家指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只有清楚了解致聋的原因,才能达到精准防聋、治聋的效果。
肇庆聋人中老人占八成
记者从市残联获悉,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听力障碍人士约有13000多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听力障碍人士约占其中80%。
“我市听力障碍人士的年龄分布,呈现比较明显的倒三角形,老年的听力障碍人士占八成,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筛查知识的普及,先天性缺陷的聋人应该会越来越少。”市残联组织宣传文体维权科负责人伦先生告诉记者。
这些听力障碍人士,他们的主要致聋原因是什么呢?“据现有资料,老年人有听力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生理性听力损失,比如说生理老化,患高血压、糖尿病、中耳炎等疾病导致听力受损。”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听力师杨星敏告诉记者,年轻时职业病长期影响下,也会导致老年人有听力障碍。而年轻人患听力障碍的多是先天性缺陷、遗传和后天药物致聋等因素。
父母健全却生了三个聋儿
今年19岁的小简在肇庆启聪学校就读,他是个听障人士,自出生以来便是如此,而两个妹妹和他一样,三兄妹都是听障人士。
“他父母都是健全人,但不知为何连生三个孩子都听不到声音。他们之前还想再生一个,但医生建议不要再生了,免得继续有缺陷。”肇庆市启聪学校梁老师向记者介绍。
小简不停比划着双手,梁老师给记者翻译,“他说父母懂的手语也不多,所以他们在家跟父母交流也多是用纸笔写字,而兄妹之间就用手语。”小简“说”,小时候他的父母也曾带他们去看过医生,但效果甚微。
“三兄妹的听力障碍应该是遗传的。而关于长大后怎么生活,他们也从没想过。小简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上大学。”梁老师告诉记者。
像小简一样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在市启聪学校有230多人,“一家两个或以上小孩听不到的,在我们这里有好几户呢。大概是父母的隐性基因导致的吧。”梁老师叹息道。
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
记者了解到,小简兄妹曾在2005年前后佩戴过助听器,“我是因为从小看不懂、听不懂别人说话,听到声音也不知道对方说啥,所以放弃了助听器。我大妹还能听到一些、咿呀讲一些,但后面我爸说不用戴了,我妹她就断断续续不戴了。”小简“说”。
事实上,和小简三兄妹一样生来便患有听力障碍的例子还有不少。病毒性感染、中耳感染等都是影响新生儿听力的因素,但遗传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杨星敏表示,很多农村家长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不甚了解,导致许多听障儿童耽误了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家长应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当发现孩子在正常环境下对声音无反应、反应迟钝,或与同龄人相比言语发展迟缓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发现孩子患有听力障碍时,家长无需过分紧张,我市0到6岁的学龄前听障儿童可及时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康复机构寻求帮助,根据听力损失的情况,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免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或佩戴助听器,并接受相应免费的康复训练。经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大部分听障儿童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可以入读普通幼儿园或者小学,顺利地回归主流社会。
养成健康用耳习惯
但除了先天性聋,耳病引起听力下降的情况外,市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陈振清表示,也有部分群体是因为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或长期佩戴耳塞式耳机而引起的听力下降。“耳朵长期遭受高强度、高分贝的声音的冲击,很容易受到损害。”
对此,陈振清建议,广大市民应提高爱耳护耳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用耳习惯,若需要经常佩戴耳机,要掌握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的“60-60”原则,并尽量勿在嘈杂的环境下使用耳机。而必须长期在高强度、高声音、高分贝的场所工作的市民则应佩戴耳塞,减轻和降低噪音强度,尽可能减少噪音对耳朵的伤害。
【记者】 莫秋英 苏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