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东升村“大王爷节”,百年渔村上演“年度大戏”

南方+ 记者

2017年3月2日,也就是丁酉年二月初五,天色刚亮,惠州大亚湾碧蓝海湾中的东升村村民已经忙活开来,为这个两百年古老渔村每年最盛大的“大王爷节”做着最后的准备。

持续五天的“大王爷节”从每年农历二月初四开始,这一天,渔民们将“大王爷”塑像从“大王爷”庙里请到渔村中央。到了初五的“正日子”,渔村里11个家族各出一支队伍依照此前抓阄抽签确定的顺序轮流祭拜。

上午9时许,一支苏姓的队伍开始祭拜仪式。舞龙队,打鼓队,敲锣队,纸扎的骏马,干净的全猪,彩旗上写着“国泰民安”字样和游龙图案,一队渔家女盛装打扮,穿着色彩鲜艳的旗袍,统一扎着金饰吊坠,担着鸡蛋、馒头、家常瓜果水果各色贡品和纸扎的元宝依次行进,另有一队渔家女手持“船桨”做划船动作紧随其后。

在“大王爷”塑像前,渔民们集体跪拜,期盼一年的风调雨顺,收获多多。渔民们还特意请来了汕尾的一家剧团过来唱戏,更是增添了节日气氛。参加活动年龄最长的有94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

一位当地自驾游协会的负责人说,像“大王爷节”这样游客可以亲身体会、参与的项目多了,很受欢迎,当天有多个旅行社组织游客过来,体会渔民的民俗文化。

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邓镇金,已从单位退休,但仍牵挂着非遗事业,为了解渔民的民俗活动,去年到岛上已经住了两个晚上,今年又再次前来调查民俗活动的保护和开展情况。

邓镇金告诉记者,“大王爷节”是这里的渔民从潮阳老家迁来的时候带来的,在东升村当地已经有200年历史,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顺利申报,需要满足至少要有100年历史的门槛,‘大王爷节’满足这个要求”。但“大王爷节”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其活动的仪式程序正面临被遗忘的危险:邓镇金询问仪式的主持人“大王爷”是谁,对方却说不清楚。

“他们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现在做非遗就是要把这些了解清楚。我们做非遗就是要还原他最原始的历史本真,历史面目,才有意义。” 邓镇金说,这也是他多次实地调研的目的所在。

【记者】王彪 王昌辉

编辑 谢志清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