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三水”如何挺进创智新时代?

南方日报

随着三水的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能够与禅城、南海等先发区跻身同一量级,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越发成为三水本土科技创新力量的成长土壤。

然而,三水约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2466家工业企业仍以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这意味着三水仍有更大的创新潜力待激发:一方面,外部的科技创新要素受市场需求、政策红利等吸引,加快涌入三水;另一方面,创新的内生力量也要在“有形”和“无形”两只手的作用下,释放新动力。如今,三水正通过构建一个完备的创新体系,与企业携手迈向创智新时代。

3月2日下午,三水区召开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会议,三水400多家重点企业、省高企培育库在库企业、拟申报高企认定和入库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共聚一堂,交流高企认定申报的经验,分享高企的优惠政策。戴嘉信 摄

◎自主创新的新出路

佛山市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销售、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位于三水工业园区的产品展厅,设有一厅一房一厨一卫的居室,让参观者感受到日丰管应用之广泛。据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ISO办经理罗庆敏介绍,小区里面的所有管材,日丰管基本都可以配套。

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领先。罗庆敏道出了其中的奥秘:“靠的就是创新。”

“事实上,日丰管一开始就是靠创新产品——铝塑管打响了名堂,最初的铝塑管用于供水和燃气,经过二十年发展,产品品类已经涵盖了给排水、穿线等领域。”罗庆敏说,目前日丰管产品已经向微创新领域挺进,如不久前上市的瓷心管,管道内部可以做到跟陶瓷一样的光滑度,达到全国顶尖水平。

日丰企业是近年三水企业创新争先的一个缩影。在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下,创新逐渐成为三水企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据三水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统计,2016年三水有8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0家获通过认定,高企数量从70家增至133家,增幅达90%。在专利方面,三水2016年申请专利4270件,同比增长83.8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353件,同比增长97.23%,专利申请量增幅、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均居五区之首。

市场主体创新离不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机构的梯度建设也在一定程度推动企业创新。三水区经科局科技管理科科长梁韫健举例,省科技厅认定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水的通过率达到八成,20家的数量相比禅城南海顺德也并不落后。此前,三水也有32家企业通过市工程技术中心认定,7家企业通过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在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能支撑下,三水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强劲势头。据三水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发改统计)统计,2016年,三水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82.02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422.79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43.99亿元,同比增10.6%和19.3%。

◎区域创新的危与机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越发关系到企业和地方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为企业和地方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新机遇。

从三水过去的工业化历程看,三水的确也走到了创新驱动的关键节点上。

三水的工业化进程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开始加速。受益于珠三角产业转移,三水经历工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15年,三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制造业产值达3000亿元。在这背后,三水积累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后劲,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企业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三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5%。

一批本土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傲立潮头;一批外来企业在三水走出加工生产的旧模式,开始科技“二次创业”。三水因势利导,制定更新了一系列有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扶持企业。如今,高企认定、申请专利等区、镇街都有相对应的资金扶持。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保姆式服务,申报等环节全程跟踪,聘请专家帮助企业解决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市场拉手和政府推手双重作用下,三水的科技创新力量有了质的跃升。”三水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副局长陈玉虎说,但从自身的产业结构看,在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饮料、建材、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品牌和渠道等方面的竞争力还比较弱。横向对比,三水先进制造业产值的规模和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禅南顺等先发区域还有较大的差距。

数据显示,三水约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2466家工业企业仍以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

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中,三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三水在今年提出实施三大千亿行动计划,作为打造三水实体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其中,招商引资千亿行动计划在五年内引资总额要超1000亿元;打造千亿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投资投入超1000亿元。

同时,三水还将围绕佛山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牢牢抓住创新的“牛鼻子”,计划到2020年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3%以上,为企业和地方发展注入更强的创新驱动力。

◎创智时代的新探索

随着“科技兴则企业兴,企业兴则三水兴”成为三水各界的共识,市场和政府也找准了创新的“牛鼻子”,找到了发展的共同诉求点。

隐雪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三水本土知名饮料企业,正谋求从代加工(OEM)向自主品牌发展突围,创新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隐雪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思奇说,公司在2016年研发投入500多万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4%,同时成功通过省高企培育库入库认定。通过申请认定高企,今后公司有望在产学研合作、融资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水要实现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以上的目标,离不开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二者相辅相成。”三水区副区长姜岳新表示,目前三水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3家,到今年力争培育到280家,但与区内6000多家企业相比,数量仍然偏少。企业作为研发投入主体,今后三水要通过引导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促进R&D经费投入不断提高。

“三水过去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和建设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两手抓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接下来将更加注重这两方面的工作。”陈玉虎说,三水将把握中心城市溢出效应、大交通、产学研合作、金科产融合等机遇,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加强对存量企业进行培育,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40%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只是三水增强创新驱动力的其中一个举措。接下来,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孵化器倍增计划,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一个完备的创新体系,有望在三水的产业热土上加快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速成型的创新体系中,三水将加快建设云东海北湖东岸科技创新产业园等科技园区,着力提升广东三水合肥工业大学研究院、中科院三水能源环境育成中心、诺尔贝机器人研究院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发展水平;同时建设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区,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搭建优质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推动科技金融对接,创新资源有望在三水加速集聚。

■亮点

1、国地税为企业申报高企降成本

三水区内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将享受税收上的多重福利。首先是所得税税率降低,符合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的基本税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据三水区国税局统计,2016年第四季度,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有34户,受惠面为54.8%,减免企业所得税7538.18万元。

地税方面,2015年度,11户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3028.06万元,5户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减免税1096.49万元。2016年第四季度,为6户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3114.15万元。

为了支持企业内部的科技成果转化,三水区地税局支持个人所得税可分期缴纳,给予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个人一次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分期缴税计划,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分期缴纳,并将有关资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为了支持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税务部门都会在研究费用上给予支持,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三水区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绍基表示,“要提早介入,重点了解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的意向,听取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提高符合条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

三水区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金基也表示,还将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工作台账,对未享受优惠的企业开展‘一对一’税收宣传辅导工作,及时为企业解疑释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工作台账,由专人跟进,在源头上防止服务缺位。”

2、邀30家中介服务机构对接企业

中介服务机构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成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中重要的环节。

在此次大会上,三水还专门邀请了30家中介服务机构到现场与企业进行服务对接,“企业在申报高企认定的过程中需要借力,其中就包括中介服务机构。”三水区区长胡学骏表示,中介服务机构为高企申报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与此同时,胡学骏对中介服务机构也给予嘱咐,要求中介机构一定要有责任担当,助力三水的企业申报高企。

当天会议还针对在场的企业开展了的一场高企申请的培训会议,加强企业对申请高企工作的了解。

现场一位中介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李霞表示,企业申请高企,要充分认识到申请的意义,“很多企业在成功申报高企之后,可能资质、荣誉、税收都得到优化,但是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却没有体现。”李霞表示,中介服务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小型中介机构在帮企业申报的时候也不会帮企业规划和布局这一方面,所以很多企业申报高企只是做了表面工作,完全治标不治本。

据悉,今后,三水区经科局相关部门还将做好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协调、沟通、协议文本签署等方面的备案,加强对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依法依规开展专业服务工作,促进三水区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三水还计划托行业协会和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健全高企培育、高企服务体系,加强高企培育的宣传、培训和辅导工作,提升企业申报的效率和水平。

【撰文】林洛峰 蔡捷 魏英 吕嘉怡


编辑 张映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