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高血脂,除了吃药还能怎么办?别等胆固醇毁坏血管才看!
今年31岁的刘女士已经连续4年体检报告显示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偏高,而且指标数据一年比一年递增。医生提醒她需要通过药物干预了。刘女士很是诧异,自己才30来岁,就血脂异常了,“那不是老年人才有吗?我平时也没有什么不适呀。”
由于现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比如日积月累地进食过量的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食品,营养过剩,同时又缺少运动,导致如今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去年底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来自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市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脂症患病率则为23.00%。其中男性高血脂症患病率为22.93%,女性高血脂症患病率为23.51%。
什么是高血脂症?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 (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HDL-C(高密度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据介绍,临床上血脂异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TC增高)、高TG血症(甘油三酯TG增高)、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增高、甘油三酯TG增高)、低HDL-C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总胆固醇正常范围3.00-5.20 mmol/L,超过上限为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正常范围0.22-1.70mmol/L,超过上限为高TG血症。高密度脂蛋白正常范围1.00-2.00mmol/L,<1.00mmol/L为低HDL-C血症。
新闻知识
市民对高血脂存在“五误区”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血脂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疾控专家指出,与高血脂患病率高形成反差的是公众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和误区。专家提醒,必须高度重视高血脂的危害,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误区一:只要身体没症状,血脂高也没关系
真相:当人体血液的脂肪和胆固醇过多时,这些小小的血脂颗粒将慢慢在血管壁沉积下来,这个时期通常没什么症状。但是,当血管壁逐渐增厚(即多余的血脂像粥一样粘在血管壁,越粘越多),阻塞血管,将引发各种致命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误区二:只要化验单的指标值在正常范围就没事
真相:与一般人群相比,已经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血脂目标值应该要低于血脂化验单上所列出的参考值。所以,患有基础病的人群在拿到血脂检测结果时,应详细和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以判断自己的血脂是否正常。
误区三:胆固醇越低越好
真相: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种,一好一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将胆固醇从肝脏转运到动脉壁,使胆固醇在动脉壁内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这个“坏胆固醇”高了可不好。
“好胆固醇”叫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将胆固醇从动脉壁转运到肝脏进行降解,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它低了也不是好事儿。
误区四:年轻人不用检查血脂
真相: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以往主要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的高脂血症也开始青睐年轻人,《指南》建议:1. 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2.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4.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专家特别提醒:有以下情况的更要注意检查血脂,比如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误区五:只要控制饮食,不吃高胆固醇的食物就没问题
真相: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习惯确实是导致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但除此以外,其他因素也可引起血脂异常。此外,日常生活如下几点也要注意:如规律运动,有心脑血管病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身体活动;戒烟限酒以及保持理想体重。
【记者】黄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