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溏”是对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严重时如水样的一种描述,它对应中医的病名叫做“泄泻”。不过,“便溏”也有个更有趣的名字“鹜溏”,就是鸭子的粪便。好吧,今天就牺牲颜值和节操,做一回“搅屎棍”,聊聊这不成形的“便便”。
健康自诊:便便不成形 可能因这些
许多中医的门诊都会有这样的“重口味”故事:
形体稍显丰满或是形体稍显稍弱的帅哥美女、叔叔阿姨来到诊室后,颇为难为情的问医生:
“请问大便不成形……,能在您这里看吗?”
医生点点头。
“总是好稀、好削、粘马桶,冲好多水都不去,仲要好鬼臭……”
医生若有所思。
“我已经吃了好多赤小豆、木棉花、薏米了,点解仲有的……”
医生似乎也要被难住了。
“我是不是很湿啊,我的湿是不是好严重,我是不是得左肠癌呢?”
医生也跟着一起紧张起来了。
……
其实,中医说,“无湿不成泻”。引起便溏、便质不成形的原因在于“湿”,湿为阴邪会影响脾胃、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便便的性状出现改变。 导致湿的原因有很多,从饮食来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胡吃海喝”,身体变得很“湿”。还记得来自星星的炸鸡吗?常吃油腻高蛋白食物,中国人与欧美人不同,南方的帅锅与北方的汉子不同,大家的肠子虽都百转千回,但是对于肉类、油脂、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却相距甚远,机体无法消化吸收这些物质,就变成了危害机体的湿浊。
二是冷饮不断。中医认为脾胃与大小肠是维持机体气机、气化的重要脏腑。 简单理解就是新陈代谢。啤酒、可乐等饮料甜度很高且又为冷饮,既带来了热量又损伤脏腑功能,让你难以消化,水湿悄悄地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
三是水果任性吃。水果含有较多的水分及很高的甜度,且许多水果,诸如西瓜、哈密瓜、火龙果、奇异果等性质属寒、属凉;如果任性地食用水果,无疑于把寒湿吃进体内,既会伤及脾胃、肠道又会把水湿留在身体当中,得不偿失。
除了饮食,日常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会引起“便溏“,我们明日继续聊。
今天就为这身体的“湿”为大家推荐一款祛湿膳食。
今日推荐——土茯苓炒薏米煲龙骨
材料:干品土茯苓60g(鲜土茯苓200克),炒薏米50g,陈皮一瓣,蜜枣2个,猪脊骨250g。
制法:猪脊骨斩件焯水,再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纳入上述材料,慢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栏目特约养生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
专家点评: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清热除湿,泄浊解毒的功效。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清热排脓等功效,炒过的薏仁能减少其寒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示薏米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陈皮理气化痰,蜜枣清心安神。本汤膳适合湿热体质,大便粘,小便黄、容易长疮疔人群食用。
禁忌:阳虚体质不推荐。
本期当值医生:管桦桦
《每日一膳》专家团队成员,主治医师,师从杨志敏、李赛美教授,善用经方及各种干预手段辨治各科杂病、亚健康状态等。
“每日一膳”栏目由南方日报携手广东省中医院联合推出,根据时令,每天为读者奉上一道或汤、或菜、或茶的养生膳食。在评论处写下需求和意见,专家团队可为你定制养生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