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旅游口袋书,请歌手写主题曲!惠州推广旅游出新招
每种文化热潮背后,涌动的都是作为社会整体在感知与情感层面的诉求,“诗词热”也不例外。
近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引起讨论热潮,可看成是此前“国学热”等热潮的延续。从大处说,是一个经济发展不断向上的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自信增强的表现,从小处说,是人们通过现代的媒介形式,重新感受说惯听惯的日常语言,通过看似简单的参差错落,创造直抵人心的言语之美。
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惠州对于古诗词文化的学习也在不断升温,不少校园悄然流行起玩诗词接龙,有的学校还计划推出校园版的诗词大会。这种现象令人欣喜,年轻学子通过诗词的桥梁接通现代与传统的文化脉络,是文化传承的必要,也是作为个人在情感上有所归依的重要渠道。
然而,在笔者看来,包括惠州在内,这场诗词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旧只是用来围观的文化活动。诗词热除了“热”在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上,“热”在网络中对个别参赛者的讨论上,要穿透种种隔膜,重新融入生活本身,仍需火候。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这首东坡在惠州的诗为例,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思可供解读。
其一,也是最简单的,这是对罗浮山,对惠州,对岭南四时不改的绿意景致、令人口舌大动的自然美食的由衷赞美;换言之,东坡以他的语言为惠州的荔枝打了广告。如果换作现在的微信标题,就可能是这样:“震惊!翰林学士苏东坡为这种水果拒绝回中原”。
其二,这是东坡在屡经宋朝政治风波,多次被贬后依旧对生活充满赏玩趣味的有力证明。对于一个在政治上有抱负却屡受打击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超脱,联系到东坡在惠州做的诸多惠民实事,殊为不易。
最后,即使没有学过古诗,一个具备基本文化知识水平的人也不难理解这首名作的浅层意思,而古代诗词中有此特点的不在少数,古诗词与现代语言的区别远未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步。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语言,是将几十年短暂生命融入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直接途径。不少人认为,台湾等地在保留传统文化方面做得不错,这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文化底蕴相对不够丰厚的地区对文化更加珍视,而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在这些地方渗透进种种公共或私人场合,从物品的名称到建筑的样式,点滴之间都能看到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影子,这或许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如上所说,语言自身具有的美感,蕴含的深厚人文情怀和品格,为推广提供难得的条件。
在西湖花灯将要逐次熄灭之时,思考并着手实践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如何活化于现代生活,不仅关乎文脉的传承,更是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应有之义——“山水”这二字的味道原本就是在中国的诗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王彪
【来源】南方日报惠州观察
【评论员】王彪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