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周五(3月3日),2017年全国“两会”将在北京拉开帷幕。今年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这五年来,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尽责履职,积极建言献策,关注民生疾苦,推动改革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写下了生动一笔。
今日起,南方日报推出全国“两会”前奏报道,开设“代表委员这五年”栏目,讲述广东代表委员履职的精彩故事和体会心得,敬请垂注。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律师协会《广州律师》杂志主编陈舒的行李箱里,又装满了厚厚的议案和参考资料。
“今年我继续针对完善劳动合同法、融资租赁、个人信息保护等话题提出议案和建议。虽是‘老调重弹’,但就算落实了的法案,也要盯落地;没有落实的,我又做了调研,有了新的补充。”她说。
去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其中采纳了陈舒等多位代表的建议。分组讨论会场上,提到推动慈善法的过程,陈舒数次落泪。那一行热泪,饱含她长年调研和呼吁的辛劳和成就感。
陈舒从2003年起连续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近百个议案和建议,八成以上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还参与了劳动合同法、物权法、慈善法等多部国家法律的制定或修订。身为律师的她敢言、善言,以专业精神展示出“人大代表”四字沉甸甸的分量。
调研以年为单位常出“万言报告”
翻开陈舒提过的建议,数千字的正文后,往往还会附带一个万字说明。
她认为,人大代表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就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切忌只看事物表面就匆忙论述。“法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因此调研问题也要跟着细水长流。可以说,我对所有问题的调研都是以‘年’为单位的。”
“有调研对象惊讶地问我是不是金融专业出身,因为我提的问题比较专业、一针见血。”陈舒说,比如为了上一届就开始关注的融资立法问题,她和同事一起到天津、广州、东莞等地走访融资租赁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做足“功课”。
她每次调研前都要“备课”,留意报刊新闻、参阅书籍、找相关部门摸底。“调研提纲上会写明需要哪些调研对象、必须回答哪些问题、需要提供什么资料、提出这些要求的依据等等。”
她坦言,不是人人都能第一时间接受她的尖锐追问。“被追问的人肯定有一些不高兴,也会提醒,不要问了。”但陈舒坚持认为,调研一定要直击“痛点”,才能抓住问题本质,拿出解决方案。“当人大代表,就要讲真话实话,就要不怕得罪人。何况我们的调研和提问,是有理有据的,是建设性的。”
就算不当代表 也要盯紧各项立法实施
从14岁到延安黄陵县张寨大队插队,到18岁成为当时陕西最年轻的女法官,再到1985年调到广州,几十年来,陈舒不停地奔走在人民群众中。基层工作的琐碎艰苦,养成她耐心、坚韧的性格。
她回忆,早年在县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妇女离婚案。经常一天走几十里路到村民家中听“家长里短”,苦口婆心进行调解。“身为女同胞,我更敏感,更能感同身受。”
“调研时,看到困难农民工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我流泪了。我心里就想,如何对得起他们热切的希望,如何能够用自己的学识,真正把人民的呼声传递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去。责任和压力是非常大的。”陈舒说。
年过花甲的陈舒,说起议案和调研,依然有十足的精神头,声音坚定有力。不过她也笑称,常常一天跟十几个人座谈,的确累了,“不能和岁月较劲”。
“国家这么大,政策的修改要通盘考虑,要有耐心。”陈舒说,这五年来,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好。就算不当代表了,作为公民,也会盯紧各项立法的实施。
“哪怕有一点点推进,就是好事。点点滴滴的思想火花,可以汇集成改革发展前进的浪潮。”她坚定地说。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律师》杂志主编陈舒:
参与慈善法物权法等多部国家法律制定修订
【记者】陈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