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八|比起某些小鲜肉,赵又廷真是采访界的一股清流,记者妥妥被圈粉了!
从挑战赛第二名入围到被挑战第八名淘汰,赵雷在《歌手》节目呆的并不长,但他或许是本届《歌手》除迪玛希外最具话题的人物。
南都君请来音乐达人小伙伴着调君聊聊赵雷和民谣。
————
南方周末的好友骨猪留言,问着调对赵雷怎么看,我们才更意识到,民谣歌手赵雷,因为《歌手》的舞台,因为《成都》,已经成了一种“现象”。
所谓现象级,就是除了圈内人在研究,圈外人都来谈论,所以这次被赵雷刷了一整天屏,除了音乐圈的人在转发,许多吃瓜群众也成为点赞党。
“我就是今天刷你们屏的雷雷~”——设计对白
谈论的人多了,有赞也有弹,赞的人多指向文艺、情怀、飙高音泛滥之外的清流;弹的人则认为这首《成都》比较小儿科,尤其歌词是“中小学水准”。
音乐赏析是种主观的东西,每个人口味不同,一家之言未必就对,这里引用跟野火乐集的熊儒贤前辈聊来的一句话:“No one is illegal.”(没有人是有罪的)她在一个国外音乐节看到这样一句话,正好点出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迪玛希和赵雷,却也有人无感的原因。
音乐之上的任何喜好都没有错,包容取向的爱与和平,才是音乐的真谛。本着这些大道理,着调君也来谈谈自己对赵雷走红的看法。
赵雷空降第二名
《歌手》观众口味变了吗?
赵雷在《歌手》舞台强手如林的环境演唱《成都》,唱得某些观众眼泪横流。着调君小麻自然是流不下来,因为对歌词没有共鸣,对旋律也陌生,但对于着调小麻来说,同样很陌生却依然让他很感动的一首,是来自杜丽莎的《Vincent》,台风稳稳当当,歌艺无可挑剔,她把自己唱哭,也唱进着调小麻的心坎。可是杜丽莎的名次只有第七!我去什么鬼……
现场观众的口味变了吗?一位媒体朋友写了一篇评论,题为:“不飚高音、不会炫技,这样的赵雷红了。”
开头提到的朋友骨猪觉得,这届歌手观众,大概会继续喜欢赵雷。着调君倒不这么觉得,观众的口味并没有变化,虽然《成都》让不少文艺青年情怀爆棚,但其后一期赵雷唱《理想》,却排名倒数第一。
看看第一期和第二期都得第一的迪玛希,第三期的冠军谭晶,还是靠“耳”花缭乱的歌技取胜。而演唱虽然温暖,但温吞如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没有高潮的光良,首个就被淘汰。
这几期徘徊在二三四名的是通吃流行、民族、美声的学院派技术高超大嗓门谭晶,叱咤歌坛三十多年的绝对实力派技巧花样繁多天后林忆莲,爆发力超群的选秀系百变吼嗓萧敬腾带领的狮子合唱团,以及新加入的实力派歌者张杰……名次好的歌者大多怀揣大嗓门的童子功。
赵雷能走多久,完全要看舞台表现力和唱功,在这么多高手的夹击下,清流一般的民谣是否可以长盛不衰,答案是否定的。看看老狼上一季的处境——补位一出场就排第6,第二次登场排第7直接淘汰。
赵雷凭什么得第二?
大嗓门夹击下的清凉调味品
看到赵雷刷屏,朋友圈里的乐评人三石一声忍不住吐槽:“国内的听众到底耳朵有多干涸?一首整体不过刚刚过音乐及格线的《成都》就把你们都炸锅了…这个世界怎么了?”
但真实的场景是,赵雷已经红了,甚至在上《歌手》之前,他都已经是爆款民谣歌手,来广州开演唱会,都可以直接开到能容纳3000人的中山纪念堂。再看看他16块一张的新专辑《无法长大》在网易云音乐的数字版销售量,达到了15万张,这个销售数字不光对民谣艺人,就是对大牌歌星来说也是可喜可贺。
大概你会说,歌手互投时,赵雷也排在第二,歌手们的专业眼光没错吧?可是初来乍到、名不见经传的赵雷,大概得的是个面子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个互投名次是各位歌手的鼓励。而他在观众投票中得了个第二,是观众听了一整晚的大嗓门,终于品尝到一股清流,这就像是你一直吃变态辣的重庆火锅,突然上了一碗解辣的红白(一种甜品)那样沁人心脾,赢在反差。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赵雷何尝不是一个符号,这里换成李志、马頔、陈鸿宇,或许都可以得到好名次。所以赵雷在《歌手》的作用,就像当年的李健,是歌手大嗓门夹击下的调味品。
之前采访乐队玩具船长的领队小刀,他说华语民谣很容易陷入“情怀”的自恋情绪里,而忽视音乐的部分,那我们期待赵雷不光能用成都的经历感动地方主义爱好者,还能用音乐本身来打动我们每个人。
当然,粉丝对以上评论并不买账,当着调的文章——在网易云音乐刊载时,引发了30万人次的点阅,留言暴增,这其中大多是赵雷的粉丝,他们批评文章论点,并有不少粉丝私信谩骂。可是这些粉丝究竟在骂什么?
从这些言论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喜爱赵雷的原因,以及他们所推崇的民谣面貌。
莯潮生:作者何苦说赵雷做的词是小儿科,作为民谣歌手,要的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打动人心的歌声,就是词藻再华丽 ,终归华而不实,没有触手可及的生活来的倾心,很喜欢赵雷,并不是大众的口味换了,而是有了这个契机,让人爱上了这股清流
-灰子:有些观点还是很中肯的,但是对于给歌词划等级这一点实在是不敢苟同。我想赵雷能红的一部分原因,正是来源于他朴实无华、直抒胸臆的歌词。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辞藻华丽,却不知所云的歌词,而恰恰是简单,却直击人心的表达。
小小君要学地理:我们只是普通人,说实在我真的不太懂什么唱功和乐理方面的知识,我们听歌只要旋律动人,歌词能够打动我能够引起共鸣,这就够了,就像你说的,音乐不可以用来比,赵雷歌曲里的朴素,温暖,积极,乐观能打动那么多的听众,我想这也许就说明了赵雷音乐不错的一面吧?
牛奶-番茄:一个读小时代的人评价《活着》写的太小学生了。
-_-Alive-_-:作者不要乱说,有多少民谣狗心中的中流砥柱是雷子和胖子,你们不懂得雷子,我们不强求,不吹但求不黑,雷子的实力我们有目共睹,芒果台那点小把戏我们也都心知肚明。你可知道有多少粉丝都不希望雷子上歌手,雷子自己对这些也看得很淡,他只是想老爷子看到他唱歌,收手吧。
Cc小鲲:民谣平淡无华,往往最打动人心。李志的《郑州的记忆》赵照的《当你老了》郭迅的《不找了》等它们听起来都平淡无奇,但深入人心。李志唱歌并不是很好但你就是喜欢,他们的确没有太多的技术所言,但就是喜欢。(PS:这只是个人观点勿喷)(PPS:编者都许多观点我还是认同的)
四十三二:别说那些没有用的,专辑卖的多,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了,观众也喜欢,就说明歌好。
车多客:亏你还是个音乐小编,对音乐保持一个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个起码的操守,我认为音乐的作用就是慰藉人心,不存在怎样的音乐形式只存在好的音乐(音乐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真为你汗颜,将自己“口”味奉为圭臬。
帅鬼阿:音乐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可以让人找到共鸣 ,正因为赵雷写出的东西正是一般大众所经历的生活,我不知道作者的知识有多渊博,也不知道作者的生活有多华丽,平淡感人的生活却被说成中小学歌词,就算是这种作者口中简单的形式,值得肯定的是一般人也达不到赵雷的程度。
gys303:很喜欢赵雷!说实话,雷子的嗓音不如其他歌手,可喜欢他的歌词,觉得他的歌词写得贴近生活,朴实无华,有的词就像诗一样!听他的歌总是有满满的感动,不知道什么才叫好歌,就觉得他的歌能给我带来共鸣、感动、慰藉,这样就行了!
Talon-z:诶赵雷虽然词朴实没什么意境可是这就是民谣啊……不必追求高大上,赵雷才华有限确实,对于作曲编曲,就拿成都来说一个很基本的和弦走向,可是唱出了民谣的感觉,每一个从画,从南方姑娘,从赵小雷开始喜欢他的应该都有一种既希望他火又希望他不过火的心态吧……
每一种音乐现象的出现,终究有它的价值和规律,话题来的汹涌热烈,这背后不知又藏了多少深远难解的命题。
抛开业内人士在音乐层面上对赵雷作品品质的褒贬不一,我们整理出近期媒体对“赵雷”现象的分析和观点,希望给各位带来启发。
欢呼雀跃党
赵雷太红了,我们好兴奋,我们好担心
民谣摇滚_FolkRock
有一群粉丝不想让赵雷火
小众里火得发烫的赵雷走上流行的舞台而占领主流话题媒体,以后雷子的每场演出门票会越来越贵并且瞬间秒杀……我想一开始很多人都是不太愿意接受赵雷上《歌手》的……这个问题的产生,困局于小众音乐应不应该被大众市场所吞噬。
很多狂追小众音乐的粉丝也会自诩是最爱音乐的人,他们希望自己热爱的歌手演出现场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而不是一群“智障”挤到最前面在扭动身体,所以他们不希望自己所爱的小众变红,宽容点的是变大红。
还有一些追小众音乐的粉丝喜欢给自己添上标签,觉得自己洋洋洒洒所谈吐出的不是大众所知道的,他们会有优越感,另外延伸一下,也有些人选择小众不是因为真的喜欢,而是因为新鲜和“合群”等等,而因为这些原因,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群人称为“伪粉丝”。
当然,抛开那些“趋时附势”的,真正的粉丝们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赵雷通过节目真正的大红大紫了,他还有时间来面对自己的音乐创作吗?
我们选择相信赵雷。
中国新闻网
赵雷的歌是很多人的人生
《成都》,歌词直抒胸臆,编曲朴实简单,在这样一个靠华丽编排与炫技的舞台上是那样格格不入,但它却火得这样惬意自然,也许就像赵雷在赛前采访中说的:“不管大街上都是可乐雪碧,我就喜欢回家做我的白开水。”
赵雷的民谣最重要的是浓缩在里面的内涵和回忆,如纯净水一样。很多人不是特别喜欢,他们喜欢可乐,喜欢果汁,喜欢烈酒。但是,人经历若干以后,最终还是会回到喝纯水时的那份淡然。不要华丽,只需入心。这是赵雷的民谣,这也是很多人的人生。
果酱音乐
真诚的情感才是最打动人的东西
不禁让我想起7年前那个参加《快乐男声》时的稚气大男孩,那时他信誓旦旦的说着要掀起民谣原创的新浪潮,如今他站在了更大舞台上,可是他的神采却一如从前。
在《歌手》这个从来不乏高音、唱将的节目里,雷子能够力压群雄,实际上为这个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许真诚的情感才是最打动人的东西。
如果赵雷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请不要奇怪,因为对于赵雷来说,他只不过是换个舞台唱给你听而已。
淘漉音乐
相信赵雷本心依旧理想不灭
这是赵雷七年之后的凯旋,一把吉他,略带颗粒感和磁性的嗓音,应和着结尾童声独唱,把民谣的如缕清风送上了舞台,吹进了观众的耳朵……
一步一步地,赵雷离理想越来越近,也慢慢让更多人找到了“谁是赵雷”这个答案。和所有理想的实现一样具有冲突,赵雷慢慢从小众变成了人尽皆知。他拿着吉他上了《歌手》,《成都》被彻底唱得风靡全国。可是呢?赵雷依旧保留着本心,理想不灭。够吃够喝就好,不刻意、不贪心。做喜欢的音乐,让更多人接纳民谣这类原创音乐。相信他会是这样的赵雷。
冷眼旁观党
赵雷需要长大
中国新闻周刊
赵雷的可爱也是他的局限
今天舞台上的赵雷已经31岁了,却还像少年一样干净又清澈。这种一路走来的熟悉是赵雷的可爱,但这种“不变”也是作为一个创作型歌手的局限。要想创作更丰富的内容,赵雷的前路依旧很长。
如果囿于少年意气,便很难在更丰富的生活中创作,只能变着花样的重复自己。听歌的我们不会永远是少年,这是生活真实的残忍。而当赵雷一直少年下去,他或许只能成为,我们偶尔的一个怀旧谈资;而不能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奇驿果
为《成都》流泪是给华语音乐创作力挽尊
赵雷呢,说实话,唱得太差了,说是配乐诗朗诵也差不多了,建议换一个专业歌手去演唱这首歌,就像赵雷的师傅赵照的那首《当你老了》,也得是莫文蔚唱才能火,民谣歌手的唱实在是惨不忍睹,堪比上一季摇滚半壁江山的车祸现场。就不谈唱功,你说民谣不一定要有唱功,编曲呢?《成都》这种简陋的编配,若没有最后童声收尾,基本就是半成品。
……技术上的退步只是一方面,精神状态上的萎靡才是更可怕的地方,这几年流行的民谣,普遍呈现出面对现实瘫倒、自怜、唉声叹气的姿态,基本上都是一种多年后和女朋友/男朋友形同陌路的一瞬间才想起当年提起裤子无情离开的淡淡忧愁感。
我还是很理解大家为什么把票投给赵雷的,除了听得顺耳,词很心碎之外,这也是为数不多还能自己原创的中国流行乐歌手了,从某周意义上说,赵雷这样还在矜矜业业做音乐的歌手,就像补锅匠人一样值得尊敬。
但艺术确实是有门槛的,幼儿园小朋友画的蜡笔也温暖人,但你把它挂在国家美术馆就有点寒碜人了。别说什么中国人听中国的音乐,中国现代音乐从技术到理念,全部都来源于欧美。别人在做米其林大餐的时候,您每天生产豆浆油条,豆浆油条再好吃,也终究是低端、简陋、不思进取的。
当你为《成都》哭得死去活来的时候,还是看看欧美乐坛正在流行吧,不说电音和爵士乐了,就是流行歌曲,也是Lorde、Birdy这样的随唱随跳体力超好的小魔女,是Gaga这样可以胸腔共鸣到G3的女巫,是碧昂斯、阿黛尔、蕾哈娜,是菲董和霉霉,就连近邻日韩,都在保持的创作和音乐高水平。所以投给赵雷那一票,流向《成都》那滴眼泪,是在给话语音乐最后的创作能力挽尊呢吧。
新京报评论
独立音乐人在资本大潮里纷纷抱起吉他
不仅仅是赵雷,这两年中国民谣歌手似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风口,从大江南北的各类音乐节到网络市场各类平台,最初以“我手写我心,我口唱我情”的小众独立音乐人们,在资本的大潮纷纷抱起了吉他,但抱起吉他并不意味着抱起成功。民谣并不那么复杂,但这个世界上至纯的东西才最不容易。
我们不总像商业化炮制的“城市民谣”中唱得那样孤独无助,也并不总抱着吉他追忆往昔,站在夕阳里怀念故乡和姑娘。我们感动于民谣是因为它大都来自鲜活的生命,来自普通人的生活,来自朴素真诚的日常。赵雷作品的动人之处也正由于此。只是在接下来纷至沓来的商业合作和邀约中,保持“我手写我心”的纯粹,似乎也不那么容易了。
澎湃新闻
赵雷是《歌手》角色配置的再次成功
赵雷火了。但是说句得罪人的话,赵雷的火也许并非因为音乐和表演的出众,而是很多因素导致的结果。细数他往事和作品的文章已经够多,不如一起来讨论,到底是什么让赵雷刷了你的屏?这种刷屏是虚假繁荣,昙花一现,还是其他?
《歌手》中最讨巧的,一是有实力的资深派,二是唱功惊人的陌生“黑马”,三就是清淡朴实的独立音乐人。这三个角色,前二者给了林忆莲、杜丽莎和迪玛希,第三个则给了赵雷。
……与舞台上的其他歌手相比,他们首先是真实的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表演者。这种特质极易让观众由“哇,唱得太棒了!”的欣赏迅速转变为“哇,他/她好有故事,他/她唱的就是我的故事”的代入感。赵雷的刷屏,说明这种经典配置再次成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将继续成为电视歌唱类节目的法宝。
他的角色,换成陈鸿宇、何大河、陈粒,或者老一辈、名声不显的民谣歌手相信也会产生同样的效应。
赵雷同学,人朴实,阅历丰富,不忘初心。他的音乐怀旧,人也念旧。歌里的温情,脉脉看顾过去;漫长的青春,迟迟不愿谢幕。他的歌和人融为一体,是八零后一代迷茫、疲惫又愿意有所坚持的写照。
他的音乐能够引起共鸣,但就音乐整体来说仍不够优秀,很难隽永。尽管歌曲的音乐性、词的水准,乃至表演方式都没有标准,但是否出色,仍有门槛。
产业论调党
赵雷是音乐产业的一针兴奋剂?
娱乐资本论
赵雷走红是中国民众的品味变迁
关于赵雷的走红,网友的评论呈现两极分化,有赵雷歌迷说“赵雷静静地看你们飙高音,那么多人都飙个没完没了,他一把吉他缓缓道来,出奇制胜,第二名信手拈来”,“赵雷这股清流,可算是流出来了”,说他是浮华里的一剂良药,也有网友留言说《成都》是“一首无法引起内心丝毫波动的口水歌”。
客观来讲,音乐不能用好坏高低来评价,只看听者有无代入自身,产生情感共鸣,从走红到如今被争议,与其说是民谣新浪潮,不如说是民众音乐审美的一次次自我反省。
从凤凰传奇红遍大街小巷,到《小苹果》、《滑板鞋》成广场舞标配,再到如今董小姐、南山南为情怀代言,中国民众似乎悄然完成了乡村重金属——小镇嘻哈——民谣的品味变迁。
新音乐产业观察
我们推崇“人凭歌红”
一夜间,夸赵雷“清流”之声不绝于耳……所谓“清流”一定是“内容为王”,无论用什么方式推销自己,最后落脚点一定是优质的内容……在落魄多年之后,音乐也确实需要回归“内容为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传统的唱片业也好,还是音乐流主导的互联网音乐也罢,归根到底都需要优质的内容供给来推动消费……
《成都》算不算好歌?见仁见智。不过,赵雷毋庸置疑,属于典型的“人凭歌红”……为什么我们推崇“人凭歌红”?只有用户消费更多作品,音乐人才有动力源源不断的供货,才会不断努力提供质量。
技术分析党
当音乐变成笑话
超级王登科
程序员:民谣歌手的套路深
民谣歌手是在往前看的,至少是活在当下的,「明天」这个词在歌词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接着是「今天」和「昨天」,而「前天」和「后天」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我拿青春赌明天」,这听上去很美好,如果要说「我拿青春赌后天」乃至于「我拿青春赌下个月5号」,这听上去就像一个赌徒发疯了。
在我的统计中,出现最多的几个意象是:再见,姑娘,夜空,孤独,快乐。
如果把民谣拟人化,那应该是一个喜欢南方的北京小伙子,觉得世界很操蛋,但骂归骂,到底是对生活有希望的,憧憬着明天,在春天感到快乐,在冬天感到孤独,没有女朋友,但有几个纠缠不清的前女友,经常和她们见面,见面的地方可能是成都,昆明,南京,上海,武汉……
Shelter
地头蛇:你们喜欢《成都》,可能是因为你们不在成都
民谣有种说不出的愁,听上去好踏马忧伤啊,好像需要用温柔的调调去抚慰内心的脆弱,但成都,真的不需要,成都人会说:“mpl你在矫情个鸡吧,喝酒!!!”。
从基调上来说,《成都》就不是我们的情绪啊,我爱不起来,太矫情了,老子还是听点谢帝的《老子就爱呆到成都》抱到啤酒瓶瓶啃兔脑壳算了。成都是热火朝天的,喜欢吃辣,嘴巴辣人辣,管你锤子鸡巴大,看到不对的事就是喜欢骂,要装逼装深沉你就赶紧爬,不要迎合成都也不要拿起成都耍。
而之所以你们喜欢《成都》,可能是因为你人不在成都,得不到成都,感受不到成都,只有带着那股吃不到葡萄想象葡萄甜的酸楚劲儿,才会欣赏《成都》里唱的成都。
耳帝
对赵雷的一拥而上是一种倒退
《成都》让我听来也不是一首多么出色的作品,它听起来甚至不像是新歌,而是80年代末流行歌的还魂(这跟欧美现代流行音乐不断吸取各个时代的旧音乐元素有本质区别),赵雷有80年代情结,这首歌有着浓烈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类流行歌旋律的味道,它让人想起那个时代火在大街小巷的那类情歌,《萍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心雨》、《无言的结局》……
当然,写这样一首歌并不是刻意模仿的结果,它能引起大范围的共鸣,它必定出于最真的情感与最深的情结,或者说《成都》的旋律就是那个年代的歌曲中的一首,它只是迟到了三十年才来,无非在那个时代是会用廉价的合成器来包装,而这个时代用泛滥的民谣吉他来包装。
可是,在这时代,如果华语乐坛每年仅能红且最红的那首歌,是《董小姐》、是《南山南》、是《成都》…(听听这个时代的欧美、韩国流行排行榜上的歌都是什么形态吧),那无疑是一种倒退。
撕逼党的口水狂欢
我就我就我就我就我就我就爱雷子,
你有本事瞎BB,你有本事写首呐!
我们先来一段新京报娱乐同仁对因“赵雷”而产生的撕逼现象的提纲挈领式点评。
新京报Fun娱乐
对一个真正创作者的羞辱是这样的
这一次因为赵雷,所有人的社交几乎陷入到了一种失控。
比如我们编辑部的一位同事说,这两天看到素来温和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文说,“你们谁再夸赵雷,我就拉黑谁”。
相信这样的状态也曾在你我的朋友圈里都出现过,导致突然出现各派俨然“厮杀”局面的问题,其实并不出在赵雷身上……
看到很多人正急于用“喜欢/不喜欢赵雷”的标签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你跟我一样不喜欢赵雷,你就是朋友,那喜欢他的都是傻X(反之亦然)。也有,一定要彰显出自己与大众不同,站在精神制高点以一种“我就是小众精英”的莫名优越感指责大众。
想不通,本就活得很明白、懂得平等尊重、对各自喜好总是很宽容的现代人,何时又倒退到“党同伐异”?
……对一个真正创作者的羞辱,是抛开音乐谈努力,抛开作品谈人品,不负责任地鼓吹梦想,把成功的原因统统归为鸡汤,难怪文青都怕偶像红。
撰文:麻乐 老丁
评论整理:麻乐 蒋艺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