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19年捐27亿:我知道贫穷是什么滋味

南方+ 2017-02-18 11:08

“记得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下雨天都没有窗户,雨就淋到我头上,现在的条件好多了。”

历经数十年后重回母校,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感慨万千。“我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让顺德所有人不会因一时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学,今后如果一年1000万元不够,我们还可以再投入一些。

2月14日,碧桂园集团捐赠善款1亿元人民币启动“惠妍教育助学基金”,该项目启动暨顺德(北滘)公益助学善款捐赠仪式在北滘镇广教小学礼堂举行。杨国强和其女儿杨惠妍计划每年出资1000万元,以精准教育扶贫为主,资助当地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支持顺德区公益教育事业发展。

“惠妍教育助学基金”启动暨顺德(北滘)公益助学善款捐赠仪式现场。陆璐摄

杨国强,碧桂园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用25年缔造了一个个中国城镇化住宅开发的奇迹,他长期关注的扶贫和教育事业也同样令人瞩目。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起自己贫穷的过往,以及凭2元助学金完成学业的峥嵘岁月。

我知道贫穷是怎么回事。”受自己的年少经历影响,从1997年第一笔大额捐款算起,19年来,碧桂园及杨国强、杨惠妍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国良职业培训学校这3所全免费慈善学校,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救灾赈灾等方面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过27亿元。

2元钱和27个亿

2月14日,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杨国强再次回到他在顺德北滘的母校——北滘广教小学。这时的他不再是穷得上不起学的贫困子弟,而是世界500强企业的董事会主席、身家上千亿的房地产企业家他这次带来的,还有一张1亿元的善款支票。

时隔40多年后,杨国强登台致辞时难掩内心的雀跃与激动。“回到这个教室,当年上学的感觉如今还记忆犹新。”站在教室讲台上,他不禁回忆起当年同班的一名调皮同学,在下雨天拿着秧插在校园泥土里的童年趣事。

这位农民企业家从不避讳他困窘的少年经历。18岁之前没穿过鞋子、没吃过糖果、念书时为省7分钱饭钱,中午放学要走一个小时回家……同样勾起他思绪的,还有“2元助学金”的往事:高中时,由于交不起7元钱学费,杨国强为此退学一年。直到学校免了学费,并给了他2元钱助学金才得以复学。杨国强说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两元钱”。

从贫困中得出的感悟,使杨国强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投身扶贫公益事业,尤其是慈善教育。1997年,杨国强捐出他立业以来第一笔大额善款,从那时起至今,碧桂园集团及杨国强、杨惠妍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过27亿元,用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救灾赈灾等方面,创办3所全免费学校,包括高中、大学和退伍军人培训学校。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困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困而失学,不因贫困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2002年,全国唯一一所全免费民办高中——国华纪念中学在杨国强的一手操持下创立,从全国贫困家庭中选拔成绩优异的孩子,免除三年高中上学和在校生活的所需费用。只要学生一直升学,就一直资助到本科、硕士、博士。

从2002年到2016年9月,国华纪念中学已累计培养了2721名学生,其中800人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这800人中50%在本科后选择了继续深造。

不仅身体力行坚持慈善助学,杨国强还一直鼓励和教育后辈投身慈善事业,回报社会。“碧桂园迅速发展的时候,我父亲总不断叮嘱我要不忘初心,从小教导我要感恩。顺德是我们祖祖辈辈成长的地方,也是碧桂园成长的土壤。不断以各种形式回报社会,这已成为碧桂园的企业文化。”杨惠妍在“慧妍教育助学基金”项目仪式上说。这项以她名义成立的基金,将主要用于资助本土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寒门学子缔造升学神话

三年前,在湖南益阳读初二的男孩李小锋,第一次听说国华纪念中学,是从一个远房表哥那里。

“他和我说这所学校全免费,并且提供非常好的教学质量,当时觉得不敢相信。”李小锋回忆,直到这位表哥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华纪念中学。如今,这位叫曾劲松的表哥已经研究生毕业,成为腾讯北京分公司的一名软件工程师。

从熟人那里得来的消息,激荡着这个13岁少年的内心。在此之前,尽管在当地成绩优异,但因为父母双双下岗,且父亲患有胸膜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贫困和长时间频繁搬家,居无定所的生活,让他看不到未来的曙光。

2015年,凭借在当地的优异成绩,李小锋通过严格的家庭贫困资格审查、文化成绩考核和复试,如愿以偿成为国华学子。

但在国华,家庭条件比李小锋困难的学生数不胜数。来自江苏盐城的乡村男孩季丰,父亲患脊椎炎,无法正常工作;哥哥出生时缺氧导致脑瘫和下肢畸形瘫痪,奶奶双目失明,母亲无固定工作。来自广东梅州的刘怡原是孤儿,被收养后4岁时养父去世,现与患急性脑瘤的养母相依为命,家庭收入主要靠养母卖小吃所得。

国华纪念中学在全国各省共设有28个招生点,这些学生往往通过偶然的机会从熟人那里了解到国华的存在。而来到国华或已毕业的国华学子,几乎都将这所偏居南方小镇的纯慈善免费学校,看作是改变自身命运棋局的关键一步。

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天起,学生的所有生活起居用品由学校统一配置,并每月给学生40元—60元的零花钱。建校之始,杨国强亲自为学生设计了一款电脑显示屏可伸缩式课桌,并配置了当时就价格近3000元的液晶显示屏,如今这款书桌依然是独家发明专利。

由于施行严格的自立教育和时间管理,相比普通高中学子,国华学子显得格外沉稳、自制和勤奋。14年中,国华平均保持99.8%的本科升学率,96%的重本升学率。2016年,该校重本率达98%,不断在当地创造升学神话。

但该校校长季德华说,国华中学的目的不是比拼升学率,而是切实帮助贫寒学子接受良好教育。杨国强在定期与学生座谈中曾反复强调:从国华走出去的学生,当记得学校礼堂后刻着的: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

在政府统辖、上下层层咬合并以区块划分为主的中国教育体系中,游离在升学率考核之外、以优质教学资源专为寒门学子开辟上升通道的国华中学显得极其特殊,这使得它看起来就像一个现实版的“教育乌托邦”。

下一个十年如何持续

如今,从国华走出的学生已遍布世界各地,有些甚至在世界顶级名校深造。但建校14年以后,国华纪念中学仍然是全国唯一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日制民办高中,其办学模式和经验难以复制。

杨国强曾经和身边的人说,希望国华纪念中学越早关闭越好,那说明中国已经没有需要上不起学的贫寒学子,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使得教育已经实现了基本公平。但只要社会发展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品学兼优的贫寒学子还存在,国华纪念中学就一直有存在的必要。

但事实是,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偏远落后地区和家境贫寒的孩子越来越难以成才。

季德华担任国华中学校长14年间,每年都坚持亲自赴各个招生点招生。2004年他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招生,一位当地官员曾和他介绍,国华中学在当地每招收一个学生,看似只帮助了一个家庭,实际却至少帮助了5—6个家庭。“在贵州山区,农民一年的收入往往也就2000元—3000元,而供养一个大学生,每年的花费至少是1万元,往往须动用整个家族的力量。”季德华说。

“有很多企业或爱心人士想捐资到国华,杨主席全部拒绝了,他希望维持国华办学的纯粹性,也认为自己仍有能力承担国华的全部支出。”庞大的开支全凭杨国强一己之力,开办纯慈善免费学校也一直是杨国强的个人行为。随着他年事渐高,国华的“教育乌托邦”还能存在多久?能否一直延续下去?季德华坦言,这是杨主席和学校管理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国华一定要做的一项工作。

杨国强寄希望于将这种高度社会责任感在国华学子身上传承下去。在国华的课程体系中,感恩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事实上,这套教育理念正逐渐发挥作用。根据国华纪念中学的毕业生跟踪记录,100%的国华毕业生均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如2006届毕业生潘定国目前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一些学生甚至选择将之发展成自己的事业。

2016年6月,在国华校友会成员的倡议下,国华教育基金得以成立。短短三个月间,60多万元来自国华校友的善款源源不断涌进。季德华透露,随着校友的增多和教育基金的不断壮大,期望未来将基金会打造成国华纪念中学继续发展的动力。“但至于能否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陆璐

编辑 王虹丹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