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去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成多

汕尾日报 2017-02-17 11:18

去年,汕尾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和“夯基础、扶龙头、办基地、调结构、创品牌、保安全”的思路,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预计2016年农业总产值20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1元,比增10.9%。

去年,我市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农业产出。全市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3.76万亩,投入资金2.06亿元;2015年度12.07万亩建设任务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近期陆续开工建设。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有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4.3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5.23万亩,受台风“妮妲”、“海马”袭击,预计全年粮食产量为43.40万吨。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不断提高农业的效益。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2.05万亩,产量达到121.07万吨;水果种植面积57.7万亩,总产量30万吨,确保了我市农产品的有效供应。

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着力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截止目前,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20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共有67家,带动农户6万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01家,成员1万多户,带动非成员农户5万多户;家庭农场134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加快了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我市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江苏宝莲生物科技、香港中汕等一批企业在我市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并带动了一大批工商资本在我市投资建设农业基地,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有力地推动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挖掘自身传统资源,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至2016年底,广东省300多个“菜篮子”基地中,我市有27个,省级“菜篮子”基地数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省级名牌产品(农业类)23个,有机食品认证19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共5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5个,海丰虎噉金针菜、陆河青梅、陆河木瓜3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陆河县“生宝木瓜”、海丰虎噉金针菜分别获得“广东名果”和“广东名菜”称号,陆河青梅、华侨油柑、虎噉金针菜等3个区域公共品牌和“瑞和丰”蒜头、“华夏独秀”萝卜条等9个经营专用品牌获得“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67个产品入围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库。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现代农产品基地建设为汕尾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保障。目前,全市涌现出城区红草辰州蚝、凤山红灯笼荔枝、海丰虎瞰金针菜、莲花山云雾茶、莲苑茗茶、联安海纳有机米、公平牛肉脯、平东生姜,陆丰乌石芝麻、陂洋菠萝、大安大蒜、潭西番薯、博美萝卜、陆河青梅、生宝木瓜、乌盾山茶叶、华侨红杨桃、奎池油柑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这些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度和竞争力。


编辑 黄嘉锋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