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0人护航,1米1警!揭秘73万游客如何平安“行通济”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里,一场传统民俗盛事——行通济在佛山如约上演。数据显示,截至2月11日24时,逾73万游客通过通济桥,比三水区人口总数还要多。
与此同时,行通济也成为了各大媒体元宵节报道的“主菜”。据不完全统计,12日,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等节目至少四次报道行通济。此外、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东方卫视、凤凰卫视、南方plus等主流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
历经400多年,这项民俗活动为何长盛不衰?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关宏认为,行通济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走桥祈福”的形式在岭南地区都较为罕见。她还表示,佛山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行通济聚集了大量人气。同时,对于佛山这座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的城市来说,行通济还可以让远离家乡的“新佛山人”,以最喜庆热闹的方式体验佛山传统文化。
◎元宵节“连连看”
哪里比通济桥更热闹?
元宵节当日,虽然春寒料峭,佛山市民行通济桥祈福的热情却丝毫没有消减。临近中午,通济桥上的人们摩肩接踵,场面尤为壮观。
如此高人气的活动,也引来外界广泛关注。根据南方舆情数据,自2月10日至16日,以“佛山行通济”为关键词,共搜到1010篇相关文章(见右图),主要来源为央视新闻、南方plus新闻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网等。
放眼全国,同类民俗活动层出不穷。与之相比,行通济是否具备争第一的实力?
元宵节当晚,在仍处在隆冬的辽宁沈阳,包括沈阳第二届祈福灯会在内的四大灯会,一共接待游客约45.2万人次;在山东济南,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天下午5点至晚上9点半,累计5.5万游客涌进趵突泉景区观灯,创下38年来最高纪录;安徽合肥的首届元宵文化节上,前来过节的市民游客超过10万人次,年味浓厚;湖北武汉的元宵之夜热闹非凡,武汉园博园和汉口里庙会吸引了18万游客逛庙会赏花灯。
简单对比不难发现,上述省会城市的元宵民俗活动,参与人数都无法和佛山行通济(73万人)相比。
记者还发现,虽然很难统计到全国各大城市元宵节当晚民俗文化活动的全部数据,但从现有信息看,与行通济人气最接近的活动出现在江苏南京。
数据显示,截至元宵节当天晚上11点,涌向南京夫子庙景区观灯的游客超过69万人次。这个数字已经与佛山非常接近。
巧合的是,南京和佛山两地的常住人口,比较接近。截至2015年末,南京全市常住人口823.59万人,佛山同期为743.06万人。
若将对比范围放宽,2016年春节期间,北京地坛庙会累计接待约95万游客。考虑到该庙会的活动周期及举办年限均占优势,可见行通济从参与人数规模上已颇具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行通济不仅规模大,而且参与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6年的40万人、2008年的53万人,到如今超73万人,显然人们对于行通济这一项民俗活动的期待与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历经400多年为何能持续火热?
近年来越来越火爆,这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行通济的“实力”。在关宏看来,这项民俗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正月行通济的习俗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鼎盛。《行通济》一书中提出:“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
此后,一代代佛山人恪守着行通济这一习俗,长达400多年。“‘过桥’消灾并不是佛山独有的风俗,它在中国传统里各地都有,但叫法不同。”广东民俗专家刘志文曾分析,“佛山的行通济有今天的保护状态,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除了民间自发保护,近年来政府也在大力引导,赋予行通济“和谐”“仁爱”的价值观。
佛山市博物馆研究人员申小红在《佛山行通济民俗浅析》一文中写道,过去,行通济仅为民间自发的祈福活动,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古老的个人祈福活动注入了慈善募捐新元素,体现了“通济天下”的精神。
申小红认为,如“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温爱佛山公益慈善”系列活动等,就体现了佛山人和谐、仁爱的价值观,使得四面八方的民众参与其中。
随着其规模与影响力不断扩大,行通济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身影,这也验证了这项民俗的生命力。
来自德国慕尼黑的马库斯今年是第一次参加佛山的行通济活动,他在现场感受颇深:“这里的民众都特别热爱生活,而且这个行通济的传统习俗也非常有意思。”
曾经是德国奥迪汽车公司的汽车工程师的马库斯,如今在佛山的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工作。虽然来佛山只有短短六个月,马库斯却表示特别喜欢这座城市的生活氛围,而且在城市建设、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方面,佛山非常完善。接下来马库斯将要和家人一起,在佛山工作近两年的时间。在这次参加行通济之后,他非常期待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来自哥伦比亚的罗拉也是第一次参加行通济。“这是我第一次来佛山,最初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座城市是一个非常摩登的现代化都市。”罗拉说,然而当晚的通济桥上的活动却向她展示了这个城市的另外一面,她感受了浓浓的东方文化。
在她看来,行通济就像一扇窗,可以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岭南文化、了解佛山这座城市。
◎行通济背后极大提升外来建设者归属感
73万人在同一个夜晚,用共同的脚步和欢声笑语,打造出了一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从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视角回望,在“几十万人”这个规模层面,佛山拥有的远不仅是行通济。
在去年3月26日,“2016年佛山50公里徒步”活动开幕,约20万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从位于佛山五区的不同起点,走向佛山新城。
当时,在政府部门精心设计路线,来自五区的市民可以“检阅”佛山城市升级建设的美丽成果。这一活动也成为引发外界聚焦的热点。参与该活动组织工作的南海区规划局常务副局长招思源评价,“20万人参与的热情,反映了佛山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另一场规模盛大、充满佛山特色的大型活动,是去年11月举办的2016年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民俗文化活动。作为“2016广东非遗周”的主体项目,该活动为期5天,吸引了来自佛山本土、省内城市、粤桂黔高铁带沿线城市、四大名镇及外国友好城市的55个表演项目参与。
特别是在去年11月4日晚,汕尾的“河田高景”、湛江的“吴川飘色”、茂名的“跳花棚”等全省21个地市的非遗项目悉数登场,据公安部门统计,仅秋色巡游两晚便吸引了63万名观众前来捧场。
从20万人参与的徒步活动,到63万观众捧场的秋色巡游,再到73万人创造新纪录的行通济,佛山市民用最直接的形式,与这座传统而又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城市亲密互动。
“我没想到,在老家过完春节,回到佛山上班,还能赶上这里最热闹的活动。”第一次参与行通济的江西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小吴说。在行通济的队伍中,刚刚从全国各地结束春节假期,回到佛山开始新一年打拼的参与者,也是行通济队伍中的主力军。
根据360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今年春节期间,佛山是全国空城率第二高的城市。对于佛山这座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的城市来说,行通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让远离家乡到佛山工作、生活的“新佛山人”,有机会以最喜庆热闹的方式,亲身体验乃至直接参与到佛山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
“通过这类传统民俗活动,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分享着佛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将极大提升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关宏说。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王芃琹 赵越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