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行通济”启迪民俗品牌打造

南方+ 记者 2017-02-16 08:54

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行通济”民俗盛会在晚上如期上演。今年恰逢周末,参加活动人数再创新高。据禅城警方公布的数据,当晚共吸引73万人参加。不仅如此,第二天的通济桥依然人潮涌动,川流不息,因此有人预计今年有超过百万民众参与“行通济”。

作为佛山特色的古老民俗,“行通济”源自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近年来,“行通济”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已成为广佛都市圈最具影响力的元宵特色活动,不仅吸引了珠三角各地的人流前来参加,更在全国范围也打响了知名度。

每到此时,数十万民众从各地赶来,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迈过通济桥牌坊,祈求时来运转。这种壮观的场面也吸引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形成社会关注焦点。

一项传统民俗活动能够如此火爆,并持续受到佛山及周边城市民众的追捧,其背后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思考。作为地方特色活动,“行通济”有其固有的祈福文化内涵,祈求新年交上好运,契合了春节时段的浓厚氛围。新时期,地方政府又给“行通济”注入了现代慈善等内容,不断丰富其内涵,保持新的活力。

从现代角度看,“行通济”又是一项体验感极强的活动,简单易行,人人都能参加。来到佛山,买上一个风车和一棵生菜,就能立刻投身于活动中。而“行通济,冇闭翳”的民俗谚语更是人人皆知,富有特色地概括和浓缩了活动的内涵,成为活动进行现代传播的重要口号,一句话就让外界理解了“行通济”。

作为岭南文化重镇,佛山禅城每年都花大力气打造一批批民俗活动品牌,从行通济到北帝诞、从华光诞到秋色巡游等等,不一而足。事实上,伴随时代变迁,近年来各地都在争相恢复地方传统特色活动,并日益成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应该说,经过多年努力,佛山和禅城已有了深厚的基础,此时发力进一步扩大民俗活动影响力,带动形成真正的文旅热点,无疑正当其时。

如何扩大影响力?“行通济”的成功至少提供了四点有益的启示:一是要深化扩展民俗活动的内容,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话语体系上完成现代转换,超越佛山地域局限,讲一个现代人都能听得懂的故事,让所有的人能便捷理解活动的寓意,击中现代人的心理诉求,激发参与的兴趣。二是在活动上要形成一个富有传播力的口号,用现代传播工具进行品牌推广,带动大众传播和口碑传播。三是在活动内容上,要进一步强化参与和体验感。不少民俗活动仅仅停留于观赏层面,市民游客不知道如何参与其中。四是在时间节点的选择上,要契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周期与规律,否则再好的活动也很难获得较大的响应。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培发

编辑 王虹丹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