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word大夫!弹吉他“唤醒”患者,他还曾请小提琴家来助阵

南方+ 记者 2017-02-16 08:55

2月6日起,厉周时不时弹吉他来“唤醒”术后懒言的患者小叶。 (受访者供图)

厉周和同事会诊小叶病情。

其人:厉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外科研究室主任,国家三级教授。1990年开始从事外科工作。

头戴吸睛的花布手术帽,一身白大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外科医生厉周,因在病房里吉他弹唱,唤醒了一位“懒言”大学生的说话欲望后“红”了。他不仅上了新闻联播,社交媒体上他和患者互动的视频也在热传。

“唱作俱佳”的他成名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里流传着许多音乐和医学的段子。比如,“以后医生考正高职称,不考英语考音乐”。他的学生群里也流传着“不能弹吉他的医生不是好老师”的玩笑。厉周依然忙碌,除却周二出一天门诊,平常工作日的手术量还是每天两三个,加上查房,他的计步器上,日行一万步简直小菜一碟。被“唤醒”的患者小叶病情正在好转,厉周说,“其实最大的启发,应该是更多医生意识到,在治疗患者时,除了手术、治疗,那些被忽视的医学之外的东西,可能也会对患者有着莫大帮助”。

医院来了位懒言的文艺患者

被厉周“唤醒”的患者,是来自浙江的大学生小叶。22岁的他,平素热爱运动,去年底开始突然出现左肢乏力、走路不稳等症状,且病情迅速加重,很快就发展到走路都要两个人架着走才能勉强挪动的地步。

今年1月13日,小叶进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治疗,由神经外科副主任黄柒金教授负责制定治疗方案。原来小伙颅内出现一个半个网球大小的肿瘤,处于大脑中央深在部位,因肿瘤累及丘脑、中脑锥体束,患者的情感、表达都会受到一定限制。

从入院开始,小叶的眼睑上翻,很难聚焦,说话和表达也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爸爸”“妈妈”这样的叠字都不太愿说,更别说稍长点的词组、句子了。黄柒金教授团队顺利为小叶实施手术,肿瘤被切除,小叶左侧肢体肌力也明显恢复,可试着搀扶着下床走路。身体状态越来越好,但术后始终沉默不语。无论家人如何开导,小叶始终没有开口说话。

肿瘤体可能侵犯患者的行动能力,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会如此强烈,神经外科专家们有点意外。黄柒金教授请来儿童康复科脑康复专家方素珍和普外科专家厉周来会诊,方素珍正是厉周的太太。

得知小叶喜欢英文歌,方素珍用手机播了一首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问小叶是什么歌,“他说是《铁达尼号》(主题曲),至少准确吐出了四个音节的词了,孩子不是因为脑肿瘤导致语言功能丧失,只是经历了重创后,需要重组这方面的能力”,厉周介绍。

会诊后,厉周想到了用音乐去激发患者的可能。“小伙子来自上海高校,很文艺,喜欢音乐,或许英文歌对促醒其语言功能、表达欲望会有很大帮助”。当天下午,厉周就抱着吉他重新走到病房,开始和小叶互动。当天弹唱的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主题曲《雪绒花》,一曲英文弹唱结束,已经疲惫懒言20来天的小叶,跟着旋律哼唱起来。那一刻,小叶的母亲、姑姑大为感动,拿起手机拍下了这段片段。后来在网上热播的,正是这一段视频。

小提琴家的《梁祝》带来惊喜

2月6日,小叶在厉周的吉他声中,开始了主动表达。随后两天,厉周一有时间,就背着他的吉他走进病房,每天都会为小叶进行“音乐治疗”,同时也配合太太方素珍提出的感统训练方案,帮助小叶一步步找回说话的自信。

2月9日,厉周还请来自己的朋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黄滨帮忙。黄滨在病房里演奏了经典的小提琴曲《梁祝》,病榻上的小叶这一次又说出了曲子的名字。

“你能不能把曲子的全名说出来呢?”厉周鼓励他。

“ 梁 、山 、伯 、与 、祝 、英 、台……”小叶给大家带来惊喜。

第二天,广州市吉他协会会长李志阳也受邀带着他的吉他走进病房,《同桌的你》、《月亮代表我的心》这些脍炙人口的中文歌也引起了小叶的共鸣,第一段跟着哼唱下来,第二段的歌词居然完全跟上了。

在音乐的激发下,小叶的语言、记忆功能都在不断被唤醒,但也有起伏、跌宕。一天的训练结束,看似好转了很多,可第二天,很可能他的话匣子开关又关上了,需要重新演练一遍《雪绒花》,重新互动一番。如同一台重启后的电脑,激活界面总需要一段时间,“不过训练了这么多天,这种重启后的等待时间已越来越短”,厉周说。

除了音乐和演奏,厉周也和太太方素珍运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训练小叶的感觉统合。“给他一堆各色气球,问他什么颜色,他不愿意回答。我们又换成英语提问,小伙才很愿意说出pink(粉色)、orange(橙色)”。吹气球时,一开始只能吹鸡蛋大小的小叶,很快能吹柚子大小的气球。

音乐疗法其实受太太启发

用音乐来治疗患者,其实并非厉周的独创。在发达国家,诸如音乐治疗、运动治疗等医疗以外的治疗手段,已应用了许久,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萌生用音乐帮助患者的想法,还得谢谢我的太太方素珍”,厉周说,太太方素珍作为儿童脑病康复专家,长期师从美国儿童康复专家M iriam。后者将美国一整套包含有音乐、运动相关的康复理论引入到了广州。“中国的医学,在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后,在手术、操作上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已不相上下,但在术后康复相关的理念、方法上,差距依然巨大”。

因为太太长期接触脑瘫、自闭症、抽动症、脑发育不良的孩子,颇有音乐天赋的厉周也就成了方素珍治疗团队中的义务音乐治疗师。家里的电子琴、立式钢琴都曾被搬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的治疗室内。

在儿科担任义工、音乐治疗师期间,厉周、方素珍见证了很多奇迹。每年“六一”,夫妻俩都会为这些特殊孩子谋划一台晚会。根据脑瘫患儿真实故事改编的舞台剧《妈妈我要上学了》,讲述的就是一个重度脑瘫孩子融入社会的故事。那个孩子的原型,曾被北京、上海的同行确诊为终身瘫痪在床。在他们夫妻俩和其他医生、护士的帮助下,几年来孩子能走、能说,一步步艰辛地融入普通人群。

“这个舞台剧后来参加了医院的春节晚会汇演,看哭了许多人。所谓的医学奇迹,也就是在点滴、细微间改变着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生活”,厉周说。

最擅长的乐器不是吉他是钢琴

厉周的音乐天赋来自于在浙江当民乐团管弦乐手的父亲。自小就热爱音乐的他,弦乐如吉他、小提琴,管乐如笛子、芦笙、萨克斯,都会一点。其实钢琴才是他最为擅长的乐器,不做医生,他或许能成为一名钢琴家。“只是,这个必须天天练。做了外科医生27年,太忙了,钢琴也就生疏了。用这点兴趣爱好,去帮助脑损伤患者应该还行,但距离专业人士,差距越来越大”。

在上海第二军医大读书时,热爱音乐的厉周,就曾在医学院开起古典音乐赏析这样的课程。现在,他特别希望能够在南方医科大学里开设类似课程。

意外成名之后,儿子曾对厉周表达过担忧——— 现在的热点新闻总会发生反转,儿子特别不希望父亲的一腔热忱被转化为各种各样的猜测。厉周似乎并不担心,“当医生真心去帮助患者时,收获更多的是理解、包容,这才是当下良性医患关系所需要的”。

【出品】南都人物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邓沛露 通讯员 胡琼珍 伍晓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专访弹吉他“唤醒”患者的外科医生厉周:曾请小提琴家来助阵 不当医生或是钢琴家

编辑 麦宇旻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