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珠海,每逢大型活动,只要仰头一望,总能看到不断嗡鸣声的无人机(文中主要指消费级无人机)身影,它飞进了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一些“隐忧”。
本月初,深圳机场和四川绵阳机场均发生无人机影响航班起降事件,让无人机的安全管理再次成为舆论热点。近年来,珠海的消费级无人机保有量呈爆发式增长,但绝大部分无人机都处于“黑飞”状态,也存在安全管理的“隐忧”。
据记者调查了解,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较好的宣传工作,珠海很少发生无人机干扰航班事件。但是,根据规划,珠海未来将建设大量通航机场,空域资源更加紧张,随着未来无人机的继续增长,如何规范其管理也将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业界人士认为,通过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技术的进步以及提升人们安全意识,珠海无人机的使用将更加有序、规范。
“雨后春笋”
这几天,珠海平沙人罗先生的微信朋友圈中又发出几张当地航拍照片,引来居民一片点赞。罗先生在平沙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自2015年以来,他大量制作了航拍照片和视频,无论生意还是作品口碑,都有着不错的收获。
短短三五年时间,珠海人见证了无人机的急速增长。李建束是珠海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也是珠海最早一批拥有消费级无人机的人。2015年1月,他和几个朋友牵头成立了珠海航空摄影家协会,并担任协会副主席。
“我是2012年开始玩无人机,那时候整个珠海市无人机不超过20架,当时大家都是自己买配件拼装。这几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出现了一体机,技术门槛变低,无人机快速普及。”李建束介绍,协会现有注册会员30多人,而通过朋友间的相互打探,初步估计珠海无人机架次已达近500架。
随着使用的普及,无人机的安全问题也开始出现。
2016年4月,一架由外伶仃岛升空返回九洲机场的直升机航班,在空中遭遇一架无人机,被迫紧急转向,所幸未造成事故。
该航班项目的开发方之一、珠海亚太通用航空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唐晓云介绍,当时该趟航班刚刚开通,渔民出于好奇,试图用无人机在空中对其进行拍摄。“直升机升空后,飞行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是较早发现了这架无人机,几乎避无可避,那就意味着一起事故了。”唐晓云说。
记者从珠海机场、珠海公安机场分局获悉,珠海机场至今尚未发生过一起无人机干扰航班事件。公安机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与深圳机场不同,珠海机场地处偏僻,三面环海,自然条件较好。而且近年来,无论是公安部门还是机场方面,都非常注重对周边村民的安全宣传,许多村民本身也是机场工作人员,所以在无人机安全方面,大家都保持着较高的警惕性。”
李建束认为,无人机的快速增长已成大趋势,而且按照珠海市公布的相关规划,珠海到2030年将建成60个通用机场(起降点),使珠海成为国内通用机场(起降点)数量最多的地级城市,“届时,宝贵的空域资源将会愈显紧张,针对无人机的规范管理将更加迫切。”
“黑飞”的无奈
近年来,但凡珠海举行重大活动,无人机航拍几乎成了“标配”。记者了解到,在部分大型活动举行前,主办方会要求媒体将无人机飞行计划向公安部门报备,报备信息包括工作单位和无人机型号、用途等等。
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职权看,由公安部门受理无人机飞行计划申报,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执行秘书长柯玉宝看来,“可以受理飞行计划的是民航空管部门和空军的航管部门。公安无法调配空中的航空器和指挥飞机,一旦因无人机出现紧急情况,很难快速做出应急处理。”
管理难题不仅仅在飞行计划申报方面。从理论上讲,在我国想要100%避免“黑飞”,无人机飞行需要满足3个条件:操作人员具有无人机驾驶执照、获得审批的合法空域、申报飞行计划。
对于珠海无人机爱好者来说,无人机驾驶执照就是个高门槛。李建束介绍,珠海目前尚无无人机驾驶培训机构,若想考证,须缴纳1至2万的学费,前往广州或者深圳脱产学习20天左右。“学费还好说,关键是脱产学习这么久,大部分人抽不出空来。从我们掌握情况看,协会内的持证者仅有数人。”李建束介绍。
而在合法空域方面,2016年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办法》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仅允许在隔离空域内飞行。隔离空域是指专门分配给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运行的空域,通过限制其他航空器的进入以规避碰撞风险。隔离空域由空管单位会同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运营人划设,是根据飞行需求临时设置的空域。
而且,该《办法》还明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飞行活动必须在机场净空保护区以外。机场净空区指跑道中线两侧10公里,两端20公里范围。根据珠海机场的地理位置,这意味着,近乎整个三灶岛和鹤洲岛、小部分斗门地区都不能开展无人机飞行活动。
“这些条件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难实现的,‘黑飞’多少也是无奈之举。”李建束说。
破题之道
“去年4月外伶仃岛发生无人机干扰航班事件后,公安机关对涉事渔民进行了批评教育,我们也加大了宣传力度。至今再也没有遇到类似情况了。”唐晓云说。
同样,珠海公安机场分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针对无人机安全的宣传教育,效果是明显的,绝大部分人都能自觉遵守。
李建束认为,一般人为航拍所使用的无人机操作简单,通过自学后,驾驶技术上并不存在太高门槛。“目前来看,无论是否持有驾驶执照,在使用中最关键还是要自觉自律,绝对不要到靠近机场的地方使用无人机。我们也会通过协会加强宣传和行业自律,避免无人机飞行安全。”
而技术的进步也被寄予厚望。2016年初,国家发布《轻小型无人机运行(试行)规定》,其中谈到无人机云系统。它是指轻小型民用无人机运行动态数据库系统,用于向无人机用户提供航行服务、气象服务等,对民用无人机运行数据(包括运营信息、位置、高度和速度等)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云最大的作用就是监管,已经接入无人机云的无人机,就相当于安装了一个跟踪器,系统可是随时监测到无人机的飞行状态,一方面能够保证无人机正常作业,另一方面保证无人机安全作业。
目前,绝大部分消费级无人机未接入无人机云。按照《轻小型无人机运行(试行)规定》,今后大部分无人机将被要求接入无人机云系统,这将为无人机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用技术手段加强无人机监管也是无人机生产商考虑的重点。2月9日,大疆创新就近期连续发生的无人机干扰航班事件发声。大疆认为,国内无人机的监管,如采用各种最新技术手段,其管理同样可以做到强制、到位。
例如,无人机全面使用ADS—B接收机等载人飞机预警系统,收到的民航飞机信息在进行数据保护处理后提示用户,警示用户载人飞机的存在;在中国国内,在必要时强制无人机下降高度或降落避让。
从管理上看,由于存在“黑飞”现象,使有关部门难以掌握更准确的情况,如果在部分空域管制上进行创新,更有利于引导无人机的规范管理。对于机场等重要区域,需要严格管理无人机的飞行,其它区域则可探索适当放宽。
柯玉宝认为,今后低高度(如50米以下)管制可以进行改革,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交公安部门协管,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若能实现,将简化部分无人机飞行的申请手续,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和有序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记者 潘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