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起来就像刀割一样。”78岁的李伯患骨髓瘤,已全身多处转移。令人惊奇的是,他与这个病魔已经斗争了16年,其中规范化的镇痛治疗助力不少。2月14日,蔚蓝丝带大型公益活动——走进“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活动在羊城启动。南方日报记者获悉,截止2016年12月,广东省共有129家医疗机构的130个病房挂牌“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成效显著。
张力教授呼吁社会更多人关注癌痛规范化治疗。
广东已有130个“无痛病房”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每天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已达到1.2万例,癌痛作为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性疾病,发生率高达61.6%。然而,癌痛未被治疗或治疗不足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约有70%的疼痛患者未接受规范化的镇痛治疗。
为提升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总体水平,由原卫生部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承办、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支持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简称“GPM病房”)项目2011年起在全国开展。截止到2016年12月,全国已经创建GPM病房共85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病房共67家,省级示范病房共789家。
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上,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卫计委医政处副处长张立峰介绍,截止2016年年底,广东省共有129家医疗机构的130个病房挂牌GPM病房。为了推进癌痛规范化治疗,广东将GPM创建纳入等级医院评审、重点专科建设等工作中。广东也出台相关规定,麻醉药品不受“药占比”和门诊均次费用限制,给GPM病房建设“松绑”。2017年,广东省将继续推进基层GPM病房创建,并在全省50多家县级医院做进一步深化。
蔚蓝丝带大型公益活动首站走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担心止痛“成瘾”医患都有误区
约1/3接受癌症治疗的患者出现疼痛,超过2/3晚期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症状,50%的疼痛为中度至重度,其中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肝癌、胰腺癌、乳腺癌、骨髓瘤等癌症、出现骨转移的癌症病人,癌痛情况更为严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副主任、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力教授介绍,癌痛治疗并无很高的技术门槛,癌痛治疗不足主要跟三方面的原因相关。一是,患者及家属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担心药物成瘾;二是医护人员也容易忽视疼痛治疗,尤其是基层医生对阿片类药物存在恐惧心理,开药后也缺少对病人的随访和动态评估;三是阿片类镇痛药物管制过严也带来供应不足的问题。
药物副作用和经济因素也令不少癌症患者对镇痛治疗心存顾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护士长邹本燕介绍,接受镇痛药物治疗的患者,有1/3会出现头晕、想吐等不良反应,但一般3-5天后病人会对药物产生耐受,医生也会处方呕吐药等缓解症状。90%吃止痛药的病人会出现便秘,医生也会配合使用缓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及时的疼痛评估和动态观察非常重要,遵循规范化的治疗,癌痛病人的生存质量会大幅提高。邹本燕护士长介绍,小规模的调研显示,经济能力会影响癌症病人的痛感,经济压力大的病人往往要承受更大的痛苦。“曾有病人因为费用问题不肯吃止痛药”。
此外,疼痛评估没有收费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推广。据透露,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在推进把癌痛列为单病种开展多学科合作诊治的模式。
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副秘书长、中国麻药协会副会长戢溥女士介绍,今年“蔚蓝丝带”公益活动将走进全国有代表性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呼吁医务工作者重视癌痛,帮助公众了解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意义和价值,帮助患者实现“无痛生活,品质人生”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