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门经济形势如何?各项主要指标呈现哪些亮点?2017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15日,江门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召开,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江门召开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5年发展蓝图,提出了“兴业惠民、治吏简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江门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取得新突破,民生实现新提升,党建得到新加强。
2017年是江门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更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笔者获悉,今日召开的江门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总结2016年全市工作,对今年工作进行重点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迈上新台阶
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下称“珠西枢纽”)已明确今年动工建设,并确保2018年6月底与深茂铁路江门段同步建成投用。近日,《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配套设施工程可研报告》通过专家组评审的消息一经传出,便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作为珠中江及粤西地区最大、始发线路最多、站台数量最多的铁路枢纽站,珠西枢纽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为江门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开辟广阔空间、注入强劲动力。
事实上,以珠西枢纽为代表,自2016年以来,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大力实施珠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交通发展战略“三大战略”,突出有效投资、新型消费、全面开放“三个带动”,努力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三个环境”,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区域价值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数据显示,2016年,江门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18.78亿元,增长7.4%;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00亿元,同比增长17.3%;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高于全市工业增幅2.7个百分点;工业技改完成投资166.7亿元,同比增长71.9%……
这份不乏亮点的年度“成绩单”,显示这座珠江西岸的“希望之城”正迎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去的一年里,江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全力打造“三门”建设“三心”,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在创新驱动方面,江门过去一年的发展同样亮点纷呈,全市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其中,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7家,新增161家,成功举办“中国青创汇”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周系列行动,获人社部批复试点建设全国唯一的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无限极功能油脂提取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改革取得新突破
全市市场主体数量突破27万户
“江门出台‘民营经济十二条’,对我们中小企业发展来说是一场及时雨!”作为政策的受益者,广东鸿美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厉晓晓对此深有体会。“通过申请‘民营经济十二条’的优惠政策,我们公司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实实在在的支持。例如,通过‘政银宝’贷款项目,公司获得了760万元的贷款支持,用来增购6台自动化流水线设备,为公司推进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和增资扩产项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回顾过去的一年,江门在改革方面也屡屡取得新突破。其中,通过出台“民营经济12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江门去年共为企业减负65.9亿元。接下来,“民营经济12条”今年还将为江门全市企业减负近14亿元。
此外,去年江门还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有江门特色的“六新六去”清单。同时,在推动政府清单管理方面,江门也在全国率先创建了“1+3+N”开放型清单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去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九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启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系统,激发全市市场主体数量“井喷”,突破27万户。
除了在政府涉企收费方面做“减法”之外,江门在权力运用上也做了大幅度的“减法”,明确提出要通过实行“三就”(收费就低不就高、办事就简不就繁、服务就近不就远),落实“两无两藏”(无收费、无门槛,藏富于民、藏富于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成本,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民生实现新提升
全市民生投入同比增长13%
经济发展、改革突破,最终指向都是为了巩固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去年以来,江门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短板、兜底线,把民生工作做好做实,为老百姓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笔者获悉,2016年,江门全市民生投入210.4亿元,同比增长1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9%、10.2%,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民生实现新提升。
去年以来,江门深化“邑门式”“邑家园”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市1325个村(社区)“邑家园”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作为江门民生事业的一块“金字招牌”,“邑家园”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行政、社会等公共服务就在“家门口”。
除了创新服务外,江门还进一步完善了综合社会保障体系。2016年,江门把全市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600元,五保供养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人均投入亦比2011年分别提高6447元和6134元。同时,截至2016年年底,江门已举办了12届慈善公益募捐活动,累计筹集认捐善款超过14.5亿元,建成全市统一的慈善信息平台,实现“随手捐”。
强化社会保障是保底线民生的重要举措。为此,江门去年除了完成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覆盖这样的“规定动作”之外,还推出了多个全国首创、全省首创的“自选动作”,其中包括首创由大病保险商业保险公司为签约参保人提供免费的就医和健康管理服务、社会保障卡农村服务点、以职业培训联盟实现高技能人才“菜单式”培养等惠民措施。
◆相关
未来五年固投总额将达8000亿元
过去的一年,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在此基础上,江门接下来将如何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作为“珠西战略”策源地和主战场,2017年,江门将通过稳住现有经济存量、紧抓招商引资“生命线”、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聚焦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诸多措施,把加快发展的主战场放在实体经济上,把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放在企业上,促进各方面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加快集聚。
把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头号工程”
笔者获悉,“十三五”期间,江门将通过实施工业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建设投资“三个千亿计划”,在有效投资上扩规模、优结构、提质量、上效益。据初步测算,江门未来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8000亿元。
2017年,江门将大力发展五大产业集群,把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头号工程”来抓,着力打造2—3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扭转工业落后的局面,重振“江门制造”。同时,要做优重大产业平台,推进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加快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不断提升核心工业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园区加快发展、提质增效。
此外,江门今年还将积极引进一批优质项目,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珠三角核心地区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增资扩产及转型升级等项目。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江门将落实好“六个优先”(优先推动企业“零增地”增资扩产、优先支持企业创新、优先推介江门品牌产品、优先扶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优先保障上市企业提升产能、优先引导企业设备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改造提升全市传统优势产业,推动装备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
今年高企数量力争突破500家
要振兴实体经济,关键在于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制造业发展的自主权。为此,江门已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该市今后五年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出台多项措施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笔者获悉,今年江门将重点抓好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家。同时,江门还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市R&D占GDP比重提升至2.3%以上。
另一方面,江门还将持续深化“小微双创”,完善和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区域合作,打响全国“小微双创”基地示范城市的品牌。特别是要高标准建设“珠西智谷”“珠西创城”“冈州创客”等载体,深入推进“中国青创汇”、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侨创基金”作用。
此外,江门今年还将落实好人才强市“十四条”,积极推进五邑大学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工科大学,打造“环五邑大学创新经济圈”。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董有逸
【统筹】詹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