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诗词大会火了,呼唤“诗教传统”归来

南方+ 2017-02-10 07:5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所指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绵延了几千年,其中诞生了无数杰出的诗人,而诗词之美也滋润了一个民族,并积淀为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火了。媒体预言,由于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引导,中国大地上或会掀起一个阅读古诗词的小高潮。

除了节目本身,同时受到网友追捧的还有表现突出的参赛选手,最后夺冠的16岁小姑娘武亦姝自是焦点,文言文满分的安庆13岁神童叶飞、40岁河北抗癌农妇白茹云、石家庄学院的大学老师兼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王子龙、快递员老曹等也都引起了观众的赞叹。选手出众的记忆力固然让人称羡,但古典诗词堪称现代社会中的“无用之物”,因此观众的最大好奇应该是:武亦姝等人如何能够对这种无用之物持久地保持尊崇和热爱?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又不妨作一个简单的回答:古典诗词太美,汉语太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所指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绵延了几千年,其中诞生了无数杰出的诗人,而诗词之美也滋润了一个民族,并积淀为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就在《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话题的时候,有媒体披露,从1991年,即回归之前开始,香港诗词大会就每年一届,已经坚持了26届,尤其重要的是,香港诗词大会不是比赛背诵,而是比赛创作。通过阅读港人创作的这些诗词,人们不仅看到了商业都会之外一个诗意的香港,更看到了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和坚守。何谓文化血脉?何谓软实力?几千年前先民的一句吟唱至今还可以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诗词大会》展示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但对观众来说,更大的收获或许还在于对诗教的力量有了具体的认知。据媒体报道,在诗词大会成为网红后,武亦姝婉拒了所有采访,她表示:“我觉得比赛结果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节假日里,武亦姝的朋友在网上发了几幅她随手写的便笺,其中一句是道家《清静经》中的名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份罕有的淡定和从容出现在一个16岁女孩身上,相信很少有人会否认古典诗词的浸染和洗礼之功,而文学艺术史的经验证明,优秀的作品的确可以无声无息地改造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良有以也。

就国家民族等大处而言,古典诗词就是文化血脉,就个人修身社会融洽而论,研习古典诗词可以陶冶心性进而抵御社会的粗鄙化。看似无用,实有大用,至此谁还会说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就是真正的无用之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诗词大会》,以传统文化为元素的电视节目近期还有《见字如面》、《中国成语大会》等,也都赢得了受众的追捧。这一现象是否说明,在经过一些反复之后,当代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有着无法遏止的需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依赖于庞大的受众群体,依赖于不受外力左右的内在需求,是否又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具备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媒体称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意味着在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已由积极倡导、媒体引领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管子名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当国家意志和大众需求相互合拍的时候,结果如何完全可以预见。

《中国诗词大会》有点意外地火了,因为它针对观众的需求,找到了一个适当的打开方式。进入传统文化的堂奥有多种法门,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下,同样需要探索更好更适宜当代人的方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诗词大会火了,诗教传统待兴

欢迎转载,需经授权

编辑 南风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