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香洲 2017-02-09 00:44
不知不觉珠海已经建市37年了
37年,说长不长
从建市历史来说
珠海无疑是个年轻的城市
37年,说短也不短
作为第一批国家设立的特区
珠海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蜕变为现代化花园式滨海城市
都说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
近日,经过各区上报、市民推荐、普查踏勘、专家咨询、规委会审议和社会公示后,珠海市最终甄选确定了30处建(构)筑物为
“珠海改革开放历史性建筑”
这30处建(构)筑物可能是你熟知的
也可能默默隐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但它们的共同点
都是记录了特区开篇的巨变历程
见证并推动了
珠海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
记录了珠海
坚持生态立市、开拓创新的科学发展历程
话不多说,一起来认认吧!
公共建筑
1.珠海渔女石雕像
1982 年
香洲区情侣中路
珠海渔女石雕像于1982年落成,是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潘鹤的作品,曾获国家优秀城市雕塑称号,成为珠海城市标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2.九洲城
1983 年
香洲区景山路
九洲城以故宮午门五凤楼为原型,糅合明清宫殿建筑和岭南地域特点。九洲城已成为珠海重大庆典集会场所,同时也是珠海重要的的政治、文 化中心。
3.珠海广播电视大学综合教学楼
1989 年
香洲区人民东路123 号
1978年2月,邓小平亲自批准创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揭开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新篇章。1980年8月,珠海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正式成立。
多年来,珠海广播电视大学为提高珠海的教宵事业和全民文化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珠海广播电视大学综合教学楼”是珠海教育事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4.圆明新园建筑群
1997 年
香洲区九洲大道兰埔路与白石路交界处
圆明新园于1997年2月2曰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融古典皇家建筑群、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群和西洋建筑群为 —体,是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是珠海第一个主题公园,全国第一个以圆明园实景为依据的建筑群, 是珠海改革开放中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珠海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开创性。
5.珠海市体育中心
1998 年
香洲区红山路163号
珠海市体育中心位于新香洲西面,总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按照国际标准规划设计建造包括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羽毛球馆四大场馆,均采用流线型造型,体现了运动的动感与活力。
体育中心有力地推动了珠海专业体育水平和全民健身运动,是珠海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体育设施。
6.珠海市图书馆
1998 年
香洲区迎宾北路3061 号
珠海市图书馆于1992年7月开始建设,1998年年底建成。建设期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髙度重视,并前来建设工地视察,图书馆主体部分的多面体造型简洁有力,充满雕塑感和阳光感,内部配套设施齐全,是珠海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文化设施。
7.纪念澳门回归建筑群
1999 年
香洲区板樟山上
纪念澳门回归建筑群由“回归亭”和“回归百子纪念 碑”两部分组成,均在1999年为纪念澳门回归而建, 位于板樟山上,直面澳门,建成后成为珠海重要城市景观建筑和地理标志性建筑。
8.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实验大楼
2000 年
高新区大学路1号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实验大楼,是目前亚洲最长、面积最大的教学大楼,是一座环保型现代化教学大楼,成为珠海市首个获得鲁班奖的建筑物。
该建筑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内高校与地方联手异地办学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纪念价值。
9.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励耘楼
2001 年
高新区唐家湾镇金凤路18号
分校内的建筑多以北京师范大学本部的路名命名,所以“励耘楼”对应的是本部的“励耘路”,分校“励耘楼”前面的路也叫做“励耘路”。
“励耘楼”以中庭为组织的空间构成,紧扣教学楼的 功能和使用者的心里需求,营造出“开放自由、享受自然、舒适健康”的室内外空间。励耘楼不仅是当代高校人性化地建构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典范,而且是改革开放历程中珠海高校发展的见证。
10.北京师范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UIC)综合楼
1982 年
高新区唐家湾金凤路28号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 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重点大学,获得国家教育部特批。
其综合楼造型新颖明快,与环境有机结合,体现了当代高校建筑的理性与浪漫。UIC是改革开放后国内高校与香港高校联合办学的首创,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11.古元美术馆
2008 年
香洲区梅华东路388号
古元美术馆以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代表--古元先生名字命名,是珠海市地方专业美术馆,是改革开放后珠海市重要的文化地标。自建成后举办各类美术展览、美术教育培训,为推动珠海文化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办公建筑
12.珠海县政府办公楼(现市府4号楼)
1960 年
香洲区人民东路2号
珠海县政府办公楼(现市府4号楼)是结合了民族装饰元素的岭南现代建筑,朴素而庄重,于2006年进行了内部修缮, 现仍较好地保存着原始外观面貌。
1980年11月30日,珠海市人民政府挂牌仪式在该楼举办,它见证了珠海市人民政府成立的历史时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3.市府1号楼
1982 年
香洲区人民东路2号
市机关大院1号楼采用不同体量的造型组合,风格明快,富有动感,具有很强的地标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寓意一本正在打开的书,这本“书”书写和见证了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商贸建筑
14.珠海宾馆
1982 年
香洲区景山路
珠海宾馆位于吉大石景山南麓,是一家大观园式的四星级旅游宾馆,建筑物以岭南传统园林为基调,屋顶用黄色琉璃瓦。
1984年邓小平在珠海宾馆欣然命笔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珠海宾馆题词,不仅是对珠海经济特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改革开放的肯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5.珠海度假村建筑群
1984 年
香洲区吉大石花东路9号
“珠海度假村建筑群”包括:主楼、云海楼、天海楼、事务所。2000年3月16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内首家休闲度假型五星级酒店。珠海度假村酒店的成立,2010年曾被珠海市评为影响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十九件大事之一,荣登《广东省地方志》。
如今的度假村不仅是珠海酒店业的佼佼者,更是民族酒店的代表;不仅是珠海特区成长和发展的见证,更是珠海特区的窗口和名片。
16.拱北宾馆
1984 年
香洲区拱北水湾南路21号
拱北宾馆是一家四星级涉外酒店,接待过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朝鲜领导人吴振宇、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巴拿马国会议长及党和国家领导人。
拱北宾馆地处珠海最繁华的拱北区域,与澳门隔街相望,宾馆主楼采用古代宫殿建筑风格设计,集古今文化于一身,充满浓郁的中国风情,具有地理上的标志性,有较高的社会认同感。
17.珠海南油大酒店建筑群
1987 年
香洲区水湾路368号
珠海南油大酒店建筑群是80年代伴随南海油田开发,作为后勤基地而建的服务中心.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本次推荐的“南油大酒店建筑群”由6栋建筑组成,为:
1栋办公建筑:主楼(也称破璃楼);
2栋客房:春莲楼、水仙楼;
3栋别墅:丁香楼、翠菊楼、海棠楼。
18.银都酒店
1987 年
香洲区粤海东路1150 号
银都酒店是由中国银行投资创办的一家中外合作酒店,建筑采用金属与玻璃幕墙相结合的国际流行风格。自开业以来接待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政要、商贾。
银都酒店是珠海首家五星级酒店,珠海最早的高层酒店,是珠海改革开放后酒店业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19.粤海酒店
1989 年
香洲区粤海东路1145号
拱北是珠海经济特区最早开发的地区,粤海酒店曾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物,与澳门咫尺之遥。
1992年1月25 日邓小平南巡时登上粤海酒店的旋转餐厅俯瞰新兴的经济特区和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澳门,做了如下讲话: “这10年真干了不少事。我们国家发展这么快,使人民髙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谁反对改革开放谁就垮台。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不变。”在粤海酒店留下珍贵的历史瞬间, 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0.石景山大酒店
1996年
香洲区景山路193号
石景山旅游中心位于吉大石景山南麓,是全国第一家集旅游、饮食、购物、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外合作酒店。它接待过邓小平等党和国 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是全国首家旅游性质的酒店;全国首家遵循国际酒店业惯例进行 管理,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全国首家推行劳动合同制的企业。
口岸建筑
21.珠海拱北口岸联检大楼
1999 年
香洲区拱北迎宾南路 1003 号
联检大楼在工程结构和技术上创造了国内的四个 “最”:
最大的民族形式大屋顶建筑;
内楼层面投影面积最大(可安排66条旅客进出通道);
最先采用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框架结构;
最长最宽的不设永久伸缩缝建筑物新口岸。
市政交通建筑
22.板樟山隧道
1992 年
拱北、柠溪、前山交界处
板樟山隧道的通车改变了珠海原有城市格局,以板樟山为城市中轴带,珠海从此变成了南北两面相通的海滨城市。
板樟山隧道为特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被视为珠海具有超前规划眼光的佐证。
23.珠海大桥
1993 年
珠海市西江磨刀门水域
珠海大桥是珠海至高栏港城市快速干道上的一座特大桥梁,将珠海西部与市区连为一体,掀起珠海建设西部地区的高潮,初步奠定“大珠海”格局。
24.金湾机场航站楼
1995年
金湾区金海东路
珠海金湾国际机场,原名珠海三灶机场,项目设计获2000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机场。从1996年起成功举办国内唯一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是珠海城市门户标志性建筑,西区大开发重要建筑成就。
25.桂山灯塔
1997 年
万山区桂山岛山上
桂山岛灯塔是船舶进出珠江口桂山岛西航道的重要标志,对改善珠江口的助航条件,繁荣珠三角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5月22日,中国邮政局发行特种邮票《现代灯塔》,共四枚,桂山灯塔被选入作为当中的第二枚。
26.莲花大桥
1999 年
连接澳门路氹填海区与珠海横琴
莲花大桥是我国“一 国两制”第一桥,是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体现。它不仅是一个连接珠澳两地的桥梁,更是对外经济发展的大通道,能进一步密切澳门和内地联系,促进澳门回归后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工业建筑
27.大环山毛衫厂旧址
1988 年
香洲区紫荆路339号
大环山毛衫厂初建于现“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处(已拆除),1988年于紫荆路大转盘处再建厂房,是80年代的多层工建筑,外立面富有韵律感的水平长窗,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十分典型的立面装饰。
1990年,珠海纺织、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共发展到200家,大环山企业总公司是其中较大规模的公司之一,大环山毛衫厂旧址正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
28.狮山电子厂旧址
1983 年
香洲区紫荆路333号
1979年,珠海市创办第一家电子企业一一珠海市无线电厂。此后,珠海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以来料加工为主逐步向自主经营和外向型发展。1984 年2月,珠海市电子工业公司成立,下辖珠海市无线电 厂、獅山工业发展公司等骨干企业。
该建筑即当时的“狮山工业发展公司”办公与生产大楼,造型体现了工业建筑特有的力量感,是珠海改革开放历程中电子产业发展的见证。
29.珠海格力集团旧址
1985 年
香洲区石花西路203号
珠海格力集团旧址是80年代的多层工业建筑,建筑的圆柱形部分采用了纤细流畅的线条和大面积的落地窗,在当时属于别具特色的建筑造型。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格力集团目前已成为珠海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有企业集团,形成以格力电器为核心,工业、房地产业两大板块综合发展的格局。 该建筑见证了 “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 一一 “珠海格力集团”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30.华声磁带厂旧址
1991 年
湾仔镇华美路2号华声工业村13栋
建市初期,电子信息产业是珠海支柱产业之一,众多电子厂利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和毗邻港澳的优势, 用进原材料、散装零件、组装件加工装配收录机、电视机、音响等,创造了较好的收益。
1982年,华晖电子厂成立,后改名华声磁带厂,是珠海市首家生产录音磁带的企业。产品在当时远销日本、 美国、欧洲,华声磁带厂标志性建筑为楼顶有“华声” 二字的13栋建筑,是珠海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载体。
版权说明:珠海香洲出品
编辑:谭元君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素材来源: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我们不介意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