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狮遇上旗袍:揭阳这个新年不一般

南方日报 2017-02-08 20:49

观潮剧、看青狮、行彩桥、赏翁仔灯……揭阳人民的新年好不热闹!一大批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争相上映。

2月7日,由中共揭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揭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揭阳办事处举办的农信杯“家乡美·年味浓”微信摄影大赛开展集体专场采风活动,来自省、市的媒体记者和摄影爱好者走进揭阳,体会千年古邑揭阳的浓浓年味。

采风团合影。郑楚藩 摄

当天下午,采风团首先来到空港经济区炮台镇小梅花影剧院,观赏素有“南国奇葩”美誉的潮剧表演。“桃花过渡”、“陈三五娘”、“杨子良讨亲”等经典潮剧轮番上阵,精彩的表演让手举“长枪短炮”的采风团成员不时停下来鼓掌,为小艺员们点赞。

图为潮剧“桃花过渡”精彩瞬间。郑力子 摄

据了解,揭阳市小梅花艺术团自2005年成立以来,致力打造广东传统特色潮剧文化品牌,以传播富有广东传统特色的潮剧戏曲艺术而蜚声海内外。在潮剧《陈三五娘》扮演陈三五娘的小艺员陈芝敏,今年刚刚18岁。2010年,年仅11岁的她便被送往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学了4年京剧。陈芝敏告诉记者,艺术团非常注重潮剧功底的培养,“学习京剧的目的,是为了取其精华,融合潮剧特色,将潮剧发扬光大。”

小艺员陈芝敏正在补妆。李婉芬 摄

当古老传统的青狮遇上梦里水乡的旗袍美人,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在榕城青狮文化旅游景区,一场结合传统民俗青狮表演和古典旗袍走秀的独特演出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大批观众。

6头青狮虎虎生风。袁健雄 摄

在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以及响亮的呐喊助威声中,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的6头青狮精彩亮相,动感十足的表演令观众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欢呼,许多高难度动作更是赢来观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青狮表演引来欢呼赞叹。郑力子 摄

榕城舞“青狮”至今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揭阳独有的文化财富,也是榕城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俗称“青狮白目眉”,也称“开口狮”,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深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狮,寄托着人们驱魔辟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揭阳。

19位旗袍美女走秀。袁建雄 摄

紧随青狮表演的是韵味十足的旗袍走秀。19位美女身穿各式各样的旗袍,撑着油纸伞,在初春的榕城,古老悠长的巷道之中,婀娜窈窕款款而行,尽显江南女子婉约柔美。

石狮桥张灯结彩。郑力子 摄

夜幕降临,揭阳市榕城区的石狮桥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汹涌的人群将3.7米宽的石狮桥围得水泄不通,当地市民三五成群,或携一家老小,或与好友知己,一起到此“行头桥”,以博个好彩头。据了解,摸石狮是当地“行头桥”活动中特殊的祈福方式,石狮桥头的石狮历来被人们奉为有求必应的灵狮,有“摸狮头,富雅贤”、“摸狮耳,生阿弟”、“摸狮鼻,写雅字”、“摸狮肚,娶雅妻”、“摸中间,嫁好翁(丈夫)”、“摸狮脚,有钱担”、“摸狮嘴,大富贵”之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翁仔“仙姬送儿”。袁建雄 摄

作为当天采风活动的最后环节,榕城破门楼郑“翁仔灯”,可谓是让人惊艳。“翁仔灯”是用泥捏成的小人物绘上五彩服饰,放到通花雕木橱里,组成一幅幅历史、戏剧人物故事的屏灯,如:“桃花姐过渡”、“打金枝”、“柴房会”等戏,今年还新增了70多个用陶瓷做成的翁仔,如“雄鸡报晓”“十八罗汉”“西游记”“舞狮庆元宵”“三英战吕布”“八仙”等,小人物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以及千差万别的神态动作,让见惯美景美物的摄影师们啧啧称奇。

采风活动圆满结束后,揭阳新春民俗活动的各个画面依然令人回味无穷,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南方+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李婉芬
点击展开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