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美食|九江煎堆:小平房里走出的百年老字号

侨乡广记
2017-02-08 19:27
+ 订阅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煎堆色泽金黄,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全国唯一一种扁的煎堆就是广东佛山南海的九江煎堆。

对于大部分广东人来说,金黄的煎堆象征喜庆和财富,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食品。不少地方都有自己制作煎堆的“独门秘方”,家族口耳相传,继而自成一派。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在佛山南海九江,九江煎堆制作技艺已经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胡伯伦,在过去这个春节自然也是十分忙碌。胡伯伦是九江邹广珍煎堆的第四代传人,他的两个儿子现在已经成为第五代传人。

对于胡伯伦和两个儿子两代人来说,在冲突中慢慢走向理解,从分歧中慢慢趋于认同,构成了他们的故事。

小平房里藏着百年老字号

南海九江龙涌村,塘边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平房。如果你没有抬头看看上面悬挂着的“邹广珍·珍记煎堆”招牌,根本无法将这小平房与非遗技艺联系在一起。

进入该平房,便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景象:平房内依照制作工序和功能分隔出若干小间,这间搓面、煮糖、包馅,那间油炸、脱油,再往里面还有将成品包装的小房,里面30多个工人各司其职、分秒不停地工作着。

这家老店至今已走到第十个年头,而“邹广珍”这个老字号,则经历了上百年的沉淀。胡伯伦和他的两儿子胡嘉杰、胡嘉恒提及得最多的,就是“家族使命感”。

九江煎堆与其他地方的圆形煎堆不一样,呈扁圆状。胡伯伦的祖先邹便南是这种扁圆状煎堆的创始人,在当地非常有名。后来,邹便南将煎堆店传给儿子邹日全,邹日全又将店传给了二女儿邹珍珠。

九江煎堆呈扁圆状。

邹珍珠正是胡伯伦的母亲。上世纪60年代,年仅10岁的胡伯伦,就跟着老母亲在村里给大伙儿做煎堆,一做便是数十年。2007年开始,煎堆店正式搬到了现址。

两代人博弈 从抗拒到喜爱

也许跟大多数的“家族生意”一样,胡嘉杰和胡嘉恒两兄弟一开始对继承父业还是有一丝抗拒的。两兄弟都是85后,胡嘉杰今年32岁,胡嘉恒今年30岁。两人也是从小被父亲叫到作坊里帮忙。后来两兄弟上了大学,胡嘉杰学室内设计,胡嘉恒学企业管理。这两个专业,都与煎堆风马牛不相及。

刚开始的时候,两兄弟都有自己的工作,并不愿意子承父业。后来,两兄弟都陆续回来,慢慢将做煎堆变成了正职。

一眨眼间,胡嘉杰已经从事这行第十个年头了,而胡嘉恒也有两年多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有新的认识。他们俩现在都不约而同地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偶像”,非常认同自己是“邹广珍”第五代传人这个身份。“我父亲一个人传承了一个非遗项目,我很佩服他。”胡嘉恒说。

胡伯伦和两个儿子一起炸煎堆。

九江煎堆制作技艺之所以会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就是因为其为全手工制作工艺。胡伯伦这种家族作坊式的生产,即使请再多的人,其产量自然也比不上当地的一些大厂。不过,“全手工制作”正是胡伯伦坚守的“底线”。

坚守并非代表一成不变,胡伯伦父子三人也尝试着在工艺方面进行创新。大儿子胡嘉杰举例说,以前奶奶制作煎堆的时候,会出现“走馅”的现象,他后来通过一些小技巧避免了这种情况,外观更漂亮了。

九江煎堆是怎么做的?

1、用糯米粉搓成面团;

2、.将黄糖放入锅里高温融为糖浆;

3、将面团放入黄糖水煮熟,取出冷却,然后手工把面团擀成皮;

4、用优质的糯米花加入花生仁混合,注入以黄糖煮成的糖浆,拌匀,即成馅料;

5、搅拌好的馅料就可以包裹上面皮,再沾上芝麻;

6、油炸至金黄色即可出锅;

7、再经过脱油,酥化爽脆的煎堆才算大功告成。

来源|广州日报

文字|刘艺明

图片|何波

编辑|黄叙浩 实习生 吉微

校对|梁永忠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