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央行又“加息”了!炒股的、买房的都要小心了

惠州发布
2017-02-04 18:33
+ 订阅

2月3日是农历鸡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央行开市就使出霹雳手段:“加息”!节前节后,双双出手!市场再次迎来巨震!

央行一天内两次“加息”

2月3日,央行全面上调了逆回购的中标利率:

“加息”之所以要打上引号,是因为这里的加息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央行直接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而是央行定点或者在特定环节将利息抬高。

所谓逆回购,是指央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将来特定日期买回。简单理解,逆回购是央行放水,逆回购到期则意味着央行要将之前放的水抽回来。

逆回购相当于央行给银行借钱,逆回购利率提高,意味着银行从央行那里借钱的成本提高了,银行的成本自然会转嫁到下游,进而将利率抬高的影响传导至整个经济体。

此外,央行还上调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至3.1%;7天和1个月品种均上调10个基点,分别至3.35%和3.7%。

所谓SLF(业界将其称为“酸辣粉”),全名为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也是央行给银行借钱的一种货币工具,但期限较短,通常在1~3个月。SLF利率上调的功效,和逆回购的核心原理其实是一致的。

据报道,对不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央行将在上述调整后利率基础上加100个基点。即隔夜、7天、1个月的利率分别为4.1%、4.35%、4.7%。

招商证券徐寒飞认为,此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央行货币政策全面逆转的信号,意味着20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结束了。年前大家只是猜测,央行会不会只调长端利率不调短端,现在看来是长端短端一起调了。  

“放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逐渐由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注重‘短期利率走廊+中期利率指引’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新框架转型。”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

消息一出,立马引起市场巨震!

股市方面,鸡年首个交易日两市缩量震荡收跌,沪指终结“五连阳”。截至收盘,沪指报3140.17点,跌0.60%。成交量更是刷新了去年年初熔断以来的逾一年新低,两市合计成交不足2500亿元,沪市不足1100亿元。

国债期货大跌。10年期债T1703一度大跌1.3%;10年国开活跃券160213收益率上行10.55bp报4.06%;10年国债活跃券160023收益率上行6.67bp报3.41%。

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表示,此次央行出手非常迅猛,没有给市场喘息的机会,堵着鸡年的大门直接开干。所以,市场心理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刊文称,未来货币政策需从期限结构入手,有必要构建利率走廊。当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转型过程中,这其中,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即从政策利率向其他市场利率有效传导的机制乃转型重中之重。  

而“防控金融风险”堪称决策层案头工作的第一要务。央行此举也旨在避免太多短期资金入市投机炒作和杠杆率抬高。货币政策的走向或更多会从使用工具的期限结构入手“缩短防长”,加强引导。  

“这是2014年以来央行首次上调某一利率水平,具有重大的指示意义:央行的货币政策从宽松周期到收紧周期、从隐性逐渐走向显性。”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

很重要!央行“加息”的四大理由!

第一,适应基本面变化。自去年8月以来,中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市场对经济探底的担忧逐渐缓解。

第二,推动金融去杠杆。过去几年,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等进行主动负债扩张,放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意图实现对大行的“弯道超车”。

第三,释放信贷调控的信号。去年底以来,银行机构信贷投放很快,据一些机构调研的信息,年初银行放贷冲动依然很强,1月份信贷投放量甚至可能超过上年同期的天量。抑制信贷过快投放也可能是央行的一项考虑。

第四,稳定内外利差,托底人民币汇率。最近一段时间,央行投放的流动性规模很大,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压力,央行给市场利率适度“加息”,也有助于稳定内外利差,为人民币汇率托底。

央行加息如何影响楼市、债市、股市?

楼市:抑制房产泡沫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近期国内房地产市场又出现走热迹象,一线城市房价再次出现上涨势头,结合去年12月份信贷数据仍然较多和房地产投资再创新高,货币政策有必要通过适当引导中长期利率上升,抑制房地产泡沫。通过楼市的销售量,过节返乡的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经济去杠杆的进程(限贷)。

债市:进入技术性熊市

对债市而言,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利率近六年以来首次上调,加之考虑到去杠杆仍在路上,美联储渐进加息也是一致预期,债券市场不可避免进入技术性熊市。

股市:或产生资金和心理层面影响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中金在线、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东方财富网、金融界网站等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