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菠萝鸡和波罗鸡,究竟哪个能下肚?

侨乡广记
2017-02-01 11:56
+ 订阅

菠萝鸡还是波罗鸡?你是不是也对菠萝鸡、波罗鸡傻傻分不清?事实上,菠萝鸡是一道开胃美味的粤菜,而波罗鸡则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鸡年话“鸡”,今天让我们来聊一下能吃的菠萝鸡,还有“一味靠黐”的波罗鸡吧。

一道开胃粤菜:当菠萝偶然遇到鸡肉

菠萝鸡,是一道以鸡肉和菠萝为原材料的粤菜。口感酸甜的菠萝鸡是市民餐桌上的传统菜式,更是黄埔的一道特色菜。这道菜的背后,还有一个和波罗使者达奚司空有关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印度波罗人派遣一批使者到中国朝贡。经过黄埔南海神庙时,使者们上岸朝拜。其中一位使者达奚司空,在朝拜完南海神后到神庙附近种植菠萝树,没有及时归队而被族人遗下,附近的村民收留了他。为缓解达奚司空的思乡之情,村民们用鸡和达奚司空带来的家乡特产——菠萝做了一道菜。达奚司空一试,觉得这道菜像极了家乡的口味,感动得流下热泪。而村民尝试后发现这道“菠萝鸡”酸中带甜,口感特别,纷纷告知家人亲友,“菠萝鸡”因此流传开来。

一个精美手工:当巧手遇到一地鸡毛

与菠萝鸡同音不同形的波罗鸡,是广州市民家喻户晓的工艺品。

传说在唐贞观年间,波罗国有一海船万里来华,泊于扶胥江口波罗庙前。船员朝拜南海神以及将舶来品运上岸后,一船员到庙外观光,不料突然昏厥。幸好,这名老船员被善良的张氏老妇救下。为了感恩,被救船员送给张氏老妇一只波罗国雄鸡。

波罗国雄鸡赤面朱冠,金黄羽毛,长着大而艳丽的尾巴,成为张氏村中最雄壮的公鸡,张氏对此鸡疼爱有加。村中的一位员外想用高价将雄鸡买下,被张氏拒绝后竟将雄鸡偷走并杀了,以鸡肉鸡骨熬汤做菜,拔下的鸡毛则丢弃在村边的垃圾堆里。

张氏为此伤心不已。由于思念雄鸡,张氏将垃圾堆里的鸡毛捡回家,洗净晒干,然后用香灰土作鸡身,纸朴做鸡皮,把晒干了的鸡毛一根一根地粘上去,最后粘出一只传神美丽的雄鸡。尤其是画上眼睛后,这只“雄鸡”更加栩栩如生。

随后,张氏开始收集鸡毛大批量粘制雄鸡并在波罗诞之时拿到市集上出售。人们看到张氏做的雄鸡形象逼真且十分精致,争相购买。此后,人们将张氏妇人制作的雄鸡称为“波罗鸡”,并认为其有吉祥如意之象征。村中其他妇人见之,纷纷效仿,慢慢形成了波罗诞上卖波罗鸡的风气。

粤语典故:波罗鸡——一味靠黐

这句粤语歇后语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彼时,南海神庙地僻人稀,庙前有一及膝高的溪流,人们前来朝拜总会弄湿鞋袜。有村妇从中发现商机,以背负游客过溪流赚钱。其间有好色之徒借此揽颈搭肩贴肉之机,对村妇上下其手。

自此,人们便将该不良行为与“波罗鸡”联系起来。因为波罗鸡的制作依靠黏贴鸡毛工艺,所以“波罗鸡——一味靠黐(粤语“粘”)”就有了占人便宜、蹭吃蹭喝之意。

来源|信息时报

文字|李月婷 王智汛 刘诗敏

图片|黄叙浩 乔军伟

编辑|黄叙浩

校对|罗文峰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