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病致3万亩柑桔场50年“两起两落”!统一认识和管理,复种发病控制在1%终成功【转发收藏】

农财宝典
2017-01-29 15:07
+ 订阅

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橘场(广东省杨村柑橘场)于1951年建场,原属广东省民政厅的一个农场,名称为广东省民政厅杨村农场。七十年代中期归广东省农垦总局,名称是广东省国营杨村柑橘场,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更名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橘场,为广东省华侨管理局下属国营柑橘场。

杨村柑橘场地处博罗县东北部,全场面积89.39平方公里。1952年计划种植柑橘,1953年试种38亩成功,随后逐年发展,主栽有蕉柑、椪柑、甜橙、雪柑四大品种,还种植少量年橘、柠檬等。到了1991年,柑橘总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5万吨。是我国最大的国营专业柑橘场,据国外有关专家称,是亚洲第一大的柑橘专业场。从1951年建场,到2001年开始撤场建镇,名为博罗县杨侨镇。归属博罗县。

蔡明段老师介绍杨村防控柑桔黄龙病的技术和经验

在50年柑橘发展中,一直都是与黄龙病作“斗争”的。可以说是与柑橘黄龙病共存在的。在50年的建场历史中,柑橘生产经历两次成功,又遭受两次黄龙病毁灭。

第一次

第一次被黄龙病毁灭是1978~1982年,五年间,黄龙病摧毁了全场从1952年至1980年二十八年种植的柑橘,砍掉1972年以前的结果树96万株,淘汰了1973年后种植的幼年柑橘树近20万株。几乎毁灭了第一代柑橘。全场柑橘产量从1977年的43.3万担跌至1982年的10.5万担,全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第二次

第二次遭受黄龙病毁灭,是从1995年至1999年,同样也是五年时间,全场共砍伐结果树189万株,淘汰幼年树22万株,总产量从1991年的100万担降至1999年的19万担。一个十年的结果园,冬季黄龙病发病率为10.94%,到了第二年夏梢后调查,发病率已经上升到19.02%,当年秋梢后调查,发病率已高达52.23%,不足一年时间,发病率增加近4倍。种植五年的初结果树,夏梢发病率已达10.5%,到了秋梢后发病率高达21.03%,种植刚一年的幼树,发病率竟高达20.1%。1998年的7月26日,《广州日报》标题以《黄龙吞噬万亩柑橘》报道:“东南亚最大柑橘场”的惠州市杨村柑橘场,现在是株株树梢焦黄,不再结果。1995年大坑分场共有柑园2100亩,到了1998年除了30亩老柑树外,其他全部因黄龙病砍掉了。可见黄龙病在短短几年内就已将正常生产的柑橘园毁灭。

贡柑黄龙病症状

1这四点成就杨村第一代柑桔

回顾杨村柑橘场第一代柑橘种植成功有几点。

①苗木来源清楚,柑橘场建场之初,是一个新区,是一片“狗不拉屎”的贫瘠的红壤低丘陵山地,方圆几乎没有柑橘属的果树。苗木分别来自广东岭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试验场和省柑橘试验场饶平交墩工作站。

②种植柑橘之后,坚持年年选种,坚持自行繁育苗木,坚持“大穴、大肥、壮苗” 种植。

③落实生产管理措施,做到规范化栽培。例如:坚持水土保持,营造防风林带,改善柑园生态环境;坚持以有机质肥改良土壤,坚持柑园内种植绿肥,实行以园养园的生产措施。

④技术措施统一,及时防治柑橘病虫害。当时为了防治柑橘潜叶蛾、尺蠖、凤蝶、卷叶蛾、蚜虫和介壳虫等害虫,经常使用有机氯、有机磷、松脂合剂、石硫合剂等农药。

因此,1953~1973年,尽管当时对柑橘木虱还不认识,全场柑橘园也未发现柑橘木虱。这是因为每年喷药的次数多,起到了“有意治虫(不是直接防治柑橘木虱),无意防病(遏制了黄龙病的发生和蔓延)” 的作用。尽管田间有极少数病弱树存在,但并未蔓延扩大,生产一直顺利向前发展,到了1977年,总产量已达到43.3万担。

蔡明段老师(图中)与南方日报记者汤凯锋、南方农村报记者黄海洋、农财网柑桔通编辑郑朝武、壹号农专家朱伟泉和刘新强等合影留念

2没重视黄龙病,忽视木虱防控造成第一代柑失败

第一代柑橘失败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对黄龙病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未认真重视。在1958年总结柑橘上山经验时,曾意识到黄龙病对平原地区柑橘是一个严重威胁,但认为可以通过选种、种植实生选种苗木和柑橘上山得到保障。1973年曾把黄龙病防治,归纳为:“严格选种,培育抗病砧木品种,认真防治病害的媒介,及时挖除病树,加强栽培管理,是现阶段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提出对黄龙病要“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在这个“归纳”中还没有提到防治柑橘木虱。 1972年柑橘普查,全场黄龙病每年挖除数也不超过1%。然而,1977年春,遇到冬旱连着春旱,柑橘开花推迟至4月上旬,而且花量极大,当年取得了大丰收,放松了当年冬季管理措施的落实。这使得1978年春,柑橘普遍严重衰退,其中包括了黄龙病树、丰产后的弱树和受天牛为害而衰退黄化树。

②七十年代前期,对柑橘木虱未有认识,对柑橘木虱传播黄龙病还没有了解,到了1975年才明确了柑橘木虱是黄龙病的媒介昆虫。然而, 1974年全场已普遍发生柑橘木虱为害,当时,也只把木虱作为一种普通害虫。

③柑橘害虫的种群发生了变化,有机氯类农药开始禁止使用。同时,推广柑橘潜叶蛾发生低峰期放梢,以减少或不使用农药保梢的做法,从而给柑橘木虱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更给其大量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样,在病、弱树普遍存在和柑橘木虱严重发生的情况下,黄龙病大发生了。尤为典型的是,全场对17个柑橘品种的80个选种母树单株,进行指示植物鉴定,其中竟有52株不同程度表现黄龙病症状,感病率达65%。全场柑园抽样调查柑橘木虱,按每人一分钟目测到的柑橘木虱成虫竟有20~25头之多。在这样的局面下,全场的柑橘毁灭了。 

砂糖橘黄龙病症状

3

统一措施,9年复种柑园黄龙病发病率控在1%

第二代柑橘是在黄龙病的废墟上重种成功的,是在柑橘遭到黄龙病毁灭之后的沉重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种植起来的。 

那时,全场上下管理人员转变了原来对黄龙病“只重栽培”,“忽视病理”的观念,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相信科学。对黄龙病的危害高度统一了认识。在科研方面,制定了与黄龙病相关的研究课题,组织黄龙病防治课题攻关。开展黄龙病全面调查和治疗研究、嫁接传病研究、选种和脱毒研究、柑橘木虱生活习性和传病研究等,生产管理上分级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工人对柑橘木虱的认识和防治技术,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

1984年开始,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分树位承包到人,到户的生产责任制。重要的、指令性的技术措施全场统一制定。这些措施包括了全场苗木统一繁育供应,严禁私人育苗,种植品种统一安排,土壤管理(包括每年的深翻改土)、树冠管理,都必须统一按柑橘场柑橘研究所制订的《柑橘管理技术规程》执行。为了保证技术措施的落实,全场建立和健全检查验收制度、奖罚制度。

同时制定黄龙病防治措施、改造病区,保护新种植区的规划。归纳起来就是:清理病源,成片改造;及时防治木虱;坚决挖除病树;选育优良单株和培育无病苗木,确保新种柑橘安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逆能力,对黄龙病制定“三检查四挖除”,规定奖励和处罚。经过全场的努力,终于控制了黄龙病大面积的发生。

默科特黄龙病症状

从1983年至1991年连续九年,黄龙病发病率控制在1%左右,(见表)确保了柑橘正常生产。在1991年建场四十周年时,全场柑橘面积达到了3万亩,总产量达100万担,产值5000万元,纯利润1500万元。1987年广东著名作家秦牧访问杨村柑橘场时,写下了赞美的诗:“潮柑天下重,此处是名乡。树染连天碧,果飘动地香。金瑶相错镂,云彩共低昂。园艺夸能手,杨村起凤凰。”杨村柑橘场大面积防控黄龙病,是与黄龙病长期共存、斗争,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取得成功的,也说明黄龙病是可以防控的。

第二代柑橘种植成功,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同行的肯定。全国黄龙病防治协作组的专家于1989年10月在杨村华侨柑橘场召开会议,共同研讨、总结杨村柑橘场的防控经验,肯定了杨村柑橘场的做法,叫做防治黄龙病“五项措施”。即:成片改造病果园(隔离种植),繁育和种植无病苗木,及时防治柑橘木虱,坚决挖除病树,加强栽培管理。章文才教授在1990年来柑橘场指导时的题词是“橘建新城树橘树人,振兴中华繁荣农村”。

黄龙病症状

4分散小农经营,致三万亩柑桔垮台

然而,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的改变,黄龙病肆虐又重新抬头,将兴旺繁荣的柑橘场推向了衰败。那时,随着决策层的换届和一部分新的管理工人加入,对黄龙病危害的认识被淡化了,从而在1993~1995年,柑橘场将经营管理体制改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理成本,自负盈亏,定额上交产品”的“四自”经营管理体制。随后在1996年又进一步实行柑树折价卖给职工,承包土地二十年,定额上交各项统筹费用的“产权转让”体制。实行这两种体制,无疑是将一个必须要有指令性措施统一管理的柑橘产业,变成了分散的“小农”经营。为此,原来防控黄龙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无法统一落实,尤其是防治柑橘木虱和挖除病树,更无法执行。

许多种植户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该喷药防治柑橘木虱时不喷药或减少喷药次数,为了获取产量,只把黄龙病树的病枝锯掉,不愿意将黄龙病树全株挖除。因此,实行“四自”体制的当年(即1993年),分场防治柑橘木虱的用药就减少了63.3~68.4%,致使田间柑橘木虱密度越来越大,全年任何时候在柑橘园中都可以见到木虱。全场对1836159株柑树黄龙病的调查,有病株20587株,发病率由1992年的0.28%上升到1.12%,是上一年的4倍。1994年底发病率上升到3.68%,1995年底调查正常生长的柑橘树只存1457015株,比1993年减少了37.9万株。三年累计发病率为20.65%。到了2000年底,全场只存1990年前种植的柑橘树27.6万株。一个曾经成功经营柑橘的大场,最后因管理体制的改变而被黄龙病彻底毁灭。在1998年7月8日《羊城晚报》发表了记者专访的一篇报道:《体制小农,开门纵“黄龙”》 副题为:分散的管理和经营令一种古老的病害卷土重来无法遏止。他们把黄龙病说成“古老”。

柑橘场的科技人员说,杨村柑橘场的第一代柑橘被黄龙病毁灭,是因为对黄龙病还认识不足,第二代柑橘的毁灭,则是在黄龙病防控有了成功经验之后,却败在经营管理体制上。黄龙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黄龙病危害的“统一认识”却因为决策层的变换而丢掉了,造成了有效防控黄龙病的经营管理体不能坚持下来,继续完善,延续下去。所以,“产权转让”的做法,不适合华南黄龙病区的柑橘种植专业场。

本文编辑:郑朝武(微信号:zhzw3625),感谢蔡老师给农财网柑桔通提供稿件信息,经过适当调整!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种植者正确认识黄龙病,端正态度,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管理!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