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回家过年有喜有忧,最怕听到爸妈说这些!

惠州日报 2017-01-26 08:22

就要到农历新年了。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期待着与家人团圆。然而,也有不少人对团聚是又爱又怕。因为长辈们的关心,让他们有些招架不住:“怎么还不找对象?”“怎么还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老二?”“工作怎么样……”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个年龄段的子女,听他们倒倒“苦水”。父母和子女之间怎样才能更好地沟通?对此,心理咨询师有何建议?

调查

他们最怕听到父母说什么?

父母关爱话,让他们背上负罪感

受访者:小许

年龄:31岁

最怕听到:每隔一段时间妈妈来个电话:“回家了吗?几点回家?”

今年31岁的小许,对母亲总有一种负罪感。小许是独生子,母亲今年60多岁了。母亲对小许从小就非常操心,即便是他成年、外出工作后,操心程度仍旧没有减轻。在外工作时,小许有时候因为跟朋友聚会、加班等,要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家。母亲常常坐立不安,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小许打电话:“回家了吗?几点回家?”不断叮嘱他路上要小心。

每次过年回家,小许和朋友在外面相聚聊天晚了,母亲都要等他回到家才能安心睡下。小许多次劝母亲早点休息,不要等了,但她就是不放心。母亲总是说:“儿子没回家,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不舒服。”母亲的坚持等待,一方面让小许常常觉得压力很大,安排好的活动都没心思了;另一方面,小许又很心疼母亲,毕竟年纪大了,总是提心吊胆的,影响身体健康。

受访者:刘先生

年龄:29岁

最怕听到:“我这么省吃俭用,还不是为了你?”

市民刘先生过年回家最害怕听到母亲说:“我这么省吃俭用,还不是为了你?省下的钱还不是给你的?”刘先生的母亲54岁了,可称得上“宅”。年 轻 的 时候,家境不好,母亲吃了不少苦,因此,她十分节俭。平时不爱出去吃饭、娱乐消遣,有钱总是存起来不舍得用。

刘先生想,现在是时候让母亲享享福了。每次他想趁着过年团聚,带她出去吃饭、旅游,她都是拒绝的,还要把刘先生教育一顿:“年轻人就知道享受。”刘先生挺委屈的,他觉得就应该享受当下的生活,不想自己好心怎么变成了坏事,为此有些生气,有时还会跟母亲拌嘴。“其实真的不在乎省下的钱是不是给我的,只想她过得潇洒一点、开心一点、精神世界丰富一些而已,这样有错吗?”

爸妈催婚催生,儿女满肚子苦水

受访者:小王

年龄:26岁

最怕听到:“你再不嫁就没人要了。”

家住惠阳的小王今年26岁,在广州工作的她基本两个月回一次家。然而每次回家探亲都让她又爱又苦恼,以至于即将面临春节团聚时,觉得压力山大。小王说,父亲是比较强势的人,什么都喜欢管。退休后一下没事做,就把焦点全放在了她身上,总觉得她这没做好,那没做对。“对刚工作的子女,别人父亲都是鼓励支持,而他对我却经常挑剔。开始觉得我工作不稳定,老是催我回老家考公务员;后来我换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又说我完成得不够出色,平时光顾着玩……总之,每次回家都觉得压力好大,很想像看电视剧那样,能把父亲这一段跳过。”而最让小王不能接受的一个话题就是找对象。“怎么这么大了还不抓紧点?”“你再不嫁就没人要了。”“你是不是找到男朋友了,带回家让我们看下……”每次回到家,父亲的追问总让她有些喘不过气。

“其实我也急,但这种事真没办法,急也急不来。”小王苦笑着说,开始还会跟父亲解释,说自己不是不想找,是没遇见合适的。但父亲压根听不进去,觉得是她太挑剔,为什么不老老实实找个过日子的,非要找什么感觉。久而久之,她也不想辩解了,每次一听父亲唠叨就不说话或找其他事推脱谈话。

受访者:“Mr.白”

年龄:29岁

最怕听到:“什么时候生孩子?能不能上点心?”

与小王经历相似的网友“Mr.白”也满肚子苦水。“刚结婚不久,我们还没做好准备要孩子,我妈就追问我老婆怎么还没怀上。我跟她说了我们有自己的规划,她却觉得我们不懂事,就知道玩。”“Mr.白”说,婚后一年,基本老妈每次打电话都是催生娃,过节回到家聚餐,饭桌上也还是这个话题。“我妈后来甚至怀疑我们俩有问题才一直没孩子,于是开始找各种偏方让我们试。”最让他哭笑不得的是,无论自己怎么解释,母亲都觉得他们是在掩饰。

去年初,他和妻子迎来了小生命,以为终于可以不用在今年家庭聚会上被唠叨了,没想到前两天母亲一通电话又让他一头汗。“‘宝宝快满一岁了,你们是不是要准备再给她生个弟弟呀?要抓紧咯,你老婆也不小了。’我妈这通电话就是个预防针,我想今年过年这个话题肯定逃不了。”这让他感到特别郁闷,父母只管他们生不生孩子、生几个,但很少关心他们为什么不想再要孩子、养孩子的压力和难处。

常被劝说回家工作,内心很苦恼

受访者:阿超

年龄:28岁

最怕听到:“在外面有什么好的,回家来工作吧。”

80后阿超在广州工作了几年,一直在广州租房子住,工资也不算特别高,至今还是个小职员。每次回家,阿超父母都会对他说:“广州有什么好待的,我给你找关系,找个好点的单位,快回来吧!”听到这里,阿超都会觉得很苦恼:“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决定。”后来,父母干脆真的给他在惠州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阿超不愿意去,“我不喜欢那样的工作。”

后来,考虑到在原来的公司没啥晋升机会,阿超辞职了。这两年,阿超又换了好几份工作,父母内心是一百个不理解,总是打电话来问:“工作怎么样啦?工资多少啊?”每年过年回家,在餐桌上父母都要念叨一番:“说我找的工作工资低、辛苦,自讨苦吃,让我赶紧回惠州来。他们就这么不相信我的能力吗?我听了都不想说话了,赶紧吃完饭回房间躲着。”

心声

子女:不要过度关注瞎指挥,多肯定鼓励

说到沟通,小王摇了摇头,因为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很多话她也不知道从何说起。而每次只要她一提反对意见就被父亲视为“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讲了”。一方面,她不想伤父母的心,一方面又忍受不了被唠叨。这一两年来,代沟越积越多。“我都不小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在小王心里,她更希望得到父亲的鼓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干预。但每次和父亲沟通,都会不欢而散。

唐唐提起父母也很苦恼。“今天说谁家生了个大胖儿子,叫我们赶紧生二孩;明天又说谁谁家孩子很厉害,考上了公务员,叫我也考个试试。”唐唐认为,现代年轻人生活的环境、条件都不同了,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父母的想法 “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并不符合年轻人的追求。她希望父母不要过度关注或是瞎指挥,而要多点肯定,顶多给点建议。

父母:只不过是关心,为什么就是那么没耐心

国叔的儿子今年34岁了,在某企业上班。一心想做点什么的他想自己开一家小食店,于是向国叔借钱作为成本,但被国叔打击了一番。这之后,儿子就对国叔有情绪了。后来,他还是坚持和朋友合伙经营了起来,但由于缺乏经验,小店最终歇业了。“当初就跟他说,生意没那么好做,一个门外汉,不先学点本领,最后肯定就是亏得一塌糊涂。他就是不听,还跟我顶嘴,真是会被他气死。”国叔说,老一辈经历的风雨多,人生阅历丰富,希望年轻人能耐心、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和建议,多听听老人家的想法,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在52岁的张姐眼里,女儿的坏毛病就是脾气大。“每次我们提到工作、男朋友等事情时,她直接就吼一句:‘哎呀,你很烦,别问了好不好?’”张姐挺失落的,她说,自己只不过是要关心一下女儿,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就是那么没有耐心,她希望女儿也能尊重、理解自己的关心。

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看到父母追问背后是爱和关心

“社会是与时俱进的,但爱是不会过时的。”惠州市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主任刘夏指出,老一辈的话语传递出来的信息实际上是爱和关心,虽然他们表达爱的形式比较单一,让孩子感觉到有压力、有负罪感,但孩子应该认识到这背后的爱和期望。不要怕被“催”而逃避,或者一到过年过节回家就紧张,有些甚至会表现出不耐烦。作为孩子,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平时多主动去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子女应换位思考,也要学会婉拒

那么,如何才能与父母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呢?

惠州市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心理咨询师林燊生认为,有些年轻人比较个性化、自我,没有设身处地、站在老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于是,大家各说各的,关系越来越僵。在每句唠叨的背后,子女应设身处地想想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说?首先他们肯定不是想增加子女的负担,只是观念和表达方式跟年轻人不一样,所以做孩子的应该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真诚地去对待这份关心。

刘夏认为,父母固有的思维模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年轻人如何改变,做好子女这个角色。作为孩子看到父母在表达爱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索取孩子的认可、关心和回馈。父母上了年纪,生活比较空虚、单调,他们想通过言行举止来引起子女的关注,获得存在感,希望孩子懂得感恩、孝顺。这时候,何不来个顺水推舟,给他们反馈,肯定他们的爱。“比如,老人在家等你,你可以开心地说:‘我好幸福啊,有人在等我。’”刘夏表示,她赞成年轻人坚持自己的看法,在父母提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时,懂得学会拒绝。但这时候应该学会婉拒,而不是硬邦邦地回应。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不妨先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爱的认可,比如“爸爸,我也很爱你,我特别理解你的担心,但我还是想把我的人生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谈话语气能建立更有效的沟通。

主动跟父母说说人生规划和目标

“父母之所以会经常询问,很大原因是因为和子女彼此距离疏远、圈子不同,相互间的了解不够,从而产生了不信任感。”林燊生建议,年轻人要学会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奋斗过程等。用行动来告诉父母,自己对事情还是很重视的,让父母知道,即使事情还没达到目标,但自己的状态还是很积极的。还可以让父母参与进来,多询问父母的意见。“不要等到父母逼问的时候才来逃避,也不要临时抱佛脚,平时就应该跟老人多做有效沟通,向父母传递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跟父母建立信任基础。”林燊生说,年轻人与父母沟通时,要学会接纳老人的意见,不要伤了和气。“实在沟通困难、有障碍,建议寻找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引导、调和。”

“要让父母放心,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提升自己,要让自己活得积极向上。”刘夏建议,孩子尽量用行动去告诉父母:请相信我,我已经长大了,可以照顾好自己了,以此建立彼此的信任感,从而也能减少父母的过分关心。此外,年轻人可以将负罪感和压力变成自己前行的动力,多想想如何回报父母。

帮助父母重新找生活寄托老有所乐

“老人家有时候喜欢瞎猜乱想,还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生活角色转变了。”刘夏分析,父母上了年纪,生活节奏也渐渐慢下来,退休后突然变得没事做了,他们会很不适应。这时候,爸妈就很容易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再加上表达方式上的代沟,于是久而久之和子女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作为子女,可以多关心父母,帮助父母重新在现在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鼓励父母活出自我。比如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增加见识或跟朋友出去走走、谈谈心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子女可以多留心观察父母,挖掘父母的需求,帮他们找到老有所乐的圈子。

林燊生建议,除了子女要改变自己,作为父母的也应该适当改变观念。一方面,要多和孩子互换位置思考,接受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了解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尽可能改变居高临下或命令式、干预式、指导式的说话方式,注意沟通技巧,以尊重为前提。

【记者】费燕 陈春惠 

【统筹】费燕

编辑 谢志清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