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广州开往贵阳的列车上,吴育树抱着一岁多的小儿子吴迪,这是吴迪头一次回贵州老家。
“四弟打电话来问了,孩子起啥名字好?”用侗语与父亲吴松凡沟通完的老二吴育树紧接着用普通话问记者。老四吴育政在吴育树出发回老家的前一天欢喜抱得小儿子。
“你们有文化,也给帮忙想想吧,高字辈,吴高……一个什么字比较有意思?”除了老三在高二时辍学,吴育树家里几兄弟都是初中毕业。吴育树今年春运回老家既有过节的欢乐,也捎着连连喜事一并回家。
从贵州从江县出发,一路驱车来到天柱县县城约两个小时,吴育树一大家子下馆子吃晚饭。
高铁改变了回家路
不变的是回家的心
有了高铁,吴育树回老家时便不用因乘坐普客,再中途转两趟班车而折腾,时间也由二十多个小时减至不足十小时。
1月18日,老大吴育位夫妇与老二吴育树夫妇踏上了归途的列车。吴育树的小儿子吴迪1岁半,头一次回贵州老家。“老婆是广东人,去年在广东过年,今年得带小儿子回去让老人家们看看。我的大儿子直到5岁才回一次老家。在外打工真不容易。”
父亲吴松凡听到老大吴育位、老二吴育树快到家,正拿着手电筒站在斜坡上查看。
父亲吴松凡拿着手电帮忙提行李回家。
与哥哥吴育位同在广州花都狮岭皮具厂工作的吴育树,今年35岁,在广东摸爬滚打十几年,算是半个老广,没有广东口音但也能用不太流利的粤语沟通。
吴育树与吴育位,站在他们以前出远门的必经之路。
吴迪是吴育树大家族里的第七个娃,回到寨子很快就融入了哥哥姐姐们的孩子圈。午饭的时候,孩子们一起围着暖炉烤小手,其乐融融。看着率真可爱的孩子们,68岁的吴松凡笑不拢嘴,厚厚的胡渣也难掩心中喜悦。
吴松凡跟着孙儿们随着音乐手舞足蹈,享受着子孙满堂的幸福。
虽已快70,但身板依旧健壮的吴松凡去年仍一人照料着300多头羊、10多只鸭子、一头牛和一亩菜田,老伴则在县城照顾老三和老四家的孩子。吴松凡在古稀之年成就了这个山沟小寨里面最“庞大”的家族——一个有着19口人的大家庭。
吴松凡正将鸭子赶到田地里。
不变的,还有家的味道
68岁的吴松凡和三个儿子在厨房准备晚饭。
吴松凡准备午饭的食材。切好烟熏肉,一条腌制好的稻田鱼。
木房子吊脚楼的火房除了用来烧水,既是一家人凑齐烤火取暖的地方,也是冬天里打着火锅吃年饭的地方,家人殷红的脸是火和烟的共同作用。
父亲吴松凡与老大、老二在火房做午饭。
“我要嘎!”“我要嘎!”孩子们争相把碗递到长辈面前。侗族的山村里有个俚语叫“嘎”,侗族人用它来表示“肉”。
今年团聚,每顿饭里的“嘎”都是吴松凡一年来 “留守”所得:熏了两个月的腊肉、坛子里躺了大半年的辣腌鱼、养了18个月的水鸭……
除了“嘎”,还有自酿的美酒,入口不辣,淡而清香,就像这家人朴实的生活和幸福。
老大吴育位将一年多没有开过的摩托车推出来,准备清洗好春节在村里遛遛。
来家里作客的表姐要回家,吴松凡和家人一起凭栏相送。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文字:南都记者 任磊斌
编辑:莫津津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