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会撒酒疯?汉子武松的酒品竟然很差

南周知道
2017-01-23 10:24
+ 订阅

喝黄酒的人,多数都是有情调的小酌,李白喝完了酒还能挥毫作诗。而武松有三次知名的喝酒事件,先是打死了一只野生动物,后来打伤了两个人。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喝酒这件事。

武松大碗喝酒。(电视剧截图)

一说起酒,话题就长了。

你我的心间,可能会想起孔乙己的那般声音:温一碗酒,来一碟茴香豆。又或者,如丰子恺回忆起父亲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

鲁迅和丰子恺都为浙江人,算半个老乡。所以他俩笔下的所饮之酒,乃是黄酒。

何为黄酒?严格意义上讲,并非颜色上的差别,而是酿制技术的不同。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里,就出现了谷物酿酒。黄酒是相对于白酒、葡萄酒的名称,但其实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不一定都是黄的,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酒的过滤技术不好,酿出来的酒大都是浑浊的。黄酒的本质是粮食作物酿制的,所以把它称为米酒,才更为恰当。

李白只是胃大

黄酒的度数并不高,现今黄酒的度数一般在15度上下,而古代酿酒技术的落后,恐怕还达不到这个度数。正因为度数不高,喝完不会即醉,所以才延伸出一系列酒文化来。

如今人们都知道李白擅饮,他这名头,还是好友杜甫的一句“李白斗酒诗百篇”传开的。于是,今人有考证者,认为李白酒量再好,也喝不了这么多,无非是杜甫诗歌化的虚指罢了。其实,李白喝多喝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喝的酒度数很低,喝完不会马上醉倒,还能借着酒劲儿尽兴作诗。

他所喝之酒,正是黄酒。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下句是长安市上酒家眠,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李白喝完了酒还不醉,写了几首诗后,才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了——这正好符合了黄酒后劲大的特征。如此看来,即便是李白喝了一桶酒,也不能证明他酒量好,只能说明李白肚真大,能装得下这么多水!当然这是戏言。若让李白喝当今之酒,喝完看他是呼呼大睡呢,还是挥毫泼墨?若是前者,那现在我们也看不到李白的“醉诗”了。

可见,李白好喝两口不假,但是否擅饮,就留待人们继续考证了。好喝的李白不光喝遍了长安城,也几乎喝遍了全国。

“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这正是李白所钟爱的春酒,也叫做“冬醪”、“腊酒”。顾名思义,这酒是在冬季里酿制的。《酒经》上载: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好。相传,陶渊明于某年腊月来武陵觅仙探源,渔人便以桃源琼液款待。不曾想到,陶公饮后,灵感顿发,竟然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以后,不仅《桃花源记》扬名天下,而且陶公腊酒也跟着出了名。

这酒虽是村家自酿,但历代文人雅士都钟爱于它。北宋的梅尧臣有《腊酒》一诗:汲井辘轳鸣,寒泉碧瓮盛。陆游也说过“莫笑农家腊酒浑”。

酒厂的工人们正在搅拌缸里的黄酒酒料。(新华社/图)

武松酒品很差

喝黄酒的人,多数都是有情调的小酌,即使像李白这样的鲸吞,喝完了酒品也不差,还能挥毫作诗。若说起酒品差的,非武松莫属了。武松在三次知名的喝酒事件后,先是打死了一只野生动物,后来打伤了两个人。

武松虽是施耐庵笔下的虚构人物,但他所喝之酒,却是地道的黄酒。黄酒也有好坏之别,想他在景阳冈上所喝之酒,虽是村酒,但却如他自己所评价的那般:这酒好生有气力!黄酒的差别主要在于酿造的工艺和储存的方式上,古代农民酿酒,大都工艺奇差,能勉强做出酒的味道来,就算不错了。若想提升酒的度数,那就很难。好的酿酒工艺,只掌握在皇宫和其他士大夫贵族阶层,民间能酿出好酒的,凤毛麟角。

所以,梁山好汉们并非真的酒量好,而是大部分时间喝的酒都不纯,只是水酒而已。最好的例子是,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在打蒋门神之前,他一路上喝了三十多碗!但是那三十多碗的酒劲儿,还没那十八碗酒劲大,这充分能说明民间的酿酒工艺,有好赖之别。

武松在上梁山之前,有过两次喝好酒的明确记载。当然他在柴进处肯定也没少喝好酒,但书上并没写。恰好这两次喝好酒的经历,都是在穷乡僻壤的地方。第一次是在景阳冈,第二次是在白虎山。武松杀了张督监一家之后,假扮行者亡命江湖。行至白虎山肚子饥饿便在一家村坊吃酒。

店小二把茅柴白酒拿来,武松没得选,只能喝这种乡村级水酒。谁成想没一会儿来了一众人,店小二也像换了个人似的,居然拿出一樽青花瓮酒来。武松坐不住了:

武行者闻了那酒香味,喉咙痒将起来,恨不得钻过来抢吃。

再后来我们都看到了,武松打跑了众人,独个儿把这樽酒喝了。这确实是好酒,以往喝了酒还能打虎或者打人的武松,这次喝完之后,居然醉得不省人事,栽倒在溪水里呼呼大睡起来了。这不正是杜甫诗中所说的:“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嘛。

文人酒后作诗,武将醉后打架。这都源于黄酒的醉劲儿在后头,不是在眼下。但随着蒸馏酒的来到,黄酒在中国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了。

蒙古人席卷亚欧大陆的时候,虽然带来了战乱,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融合。比如蒸馏酒技术,就是由蒙古人自西方带到国内,然后渐渐传开的。蒸馏酒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酒,它跟黄酒最大的区别,除了酿造工艺的不同,还有就是度数高。从蒸馏酒在国内问世的那一刻起,国人喉头黄酒的醇厚,就变成白酒的辛辣了。

蒙古人带来了蒸馏酒技术,并且作为统治的延伸,把白酒文化摆在了黄酒之前。喜欢喝度数高的酒,不光是蒙古人的专利,俄国人也喜爱。度数高的蒸馏酒,在寒冷地区是受青睐的。黄酒被打压,但是其影响力并没有很快消散。等到明朝黄酒文化又重新抬头。明朝的酒以黄酒为主,并且只有佳酿才能称之为黄酒,普通的米酒,被称为白酒。蒸馏酒,则被称之为烧酒。一是这种酒要烧制酿造,再者喝到嘴里火辣辣的如同火烧,烧酒一词很是形象。

(新华社/图)

白酒是屌丝的最爱

今天我们常见的白酒,其实是在清末的时候,逐渐流行开来并把黄酒取而代之的。之所以蒸馏酒取代了酿制酒,应该是粮食短缺的问题。

清末开始,我国逐渐贫弱,天灾人祸不断,民众饥寒交迫。酿制黄酒,需要大量的粮食,这种情况下吃饭都成问题了,哪还有多余的粮食造酒呢?白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高粱便宜而且一般不食用,所以正好用来酿酒,酿出来的酒也不贵。再者,白酒度数高,易于存放,而且喝一点就醉,消耗量没有黄酒大。如此一来,白酒迅速抢占了国内屌丝市场。

不过,富裕阶层那时候还是以消费黄酒为主。“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清诗铎》里这句诗形象倒出了黄白两种酒的消费人群,从此开始,喝酒也分三六九等了。

由于白酒流行只有一百多年,加上它度数高喝完即醉,所以国人围绕它,不是撒酒疯就是呼呼大睡,再也不像黄酒流行时期,能玩出那么多文化和情调了。但在俄罗斯,因为烈酒流行较早,所以俄国人对它的适应力要比我们强。

比如俄国版的“李白”,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就是一个知名的“醉鬼”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写的也是一个醉鬼的故事,虽然这里面存在着明显的隐喻。但看着那些凌乱的文字,字里行间,都能嗅到浓浓的伏特加味道。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有酒香的日子,最容易让人不知五柳春了。最后稍微透露下,笔者也是好酒之人。

点击展开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