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茂名城乡田园风光原来是这么美!
春节临近,尽管室外处处寒风瑟瑟、丝雨绵绵,但在阳山的一处山峦间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给前来的人们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今年,人们看油菜花海再也不用跑到外地去了,不出阳山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漂亮的油菜花绽放美景。
百亩油菜花田竞相绽放 静待四方客
1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大崀镇,在离圩镇不远处的近郊只见油菜花田层层叠叠从山顶依山势而下,梯田式的近百亩油菜花在这里竞相开放,金灿灿的油菜花花海成为大崀村一景。走进花田中,雨丝伴着微风拂过,花丛随之起伏荡漾,涌起一层又一层金色的波浪,阵阵的花香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清香,心旷神怡,构成一幅大自然秀美的田园风光。
“这个近百亩的油菜花基地我们今年是第一次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马上就进入盛放期了。”这片油菜花田的种植者是当地村民谢远灵,他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油菜花能够正常生长,从一开始管理就特别精心,无论是追肥,浇水还是防虫,每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化管理,不敢有半点马虎。看着目前长势良好油菜花,正在对油菜花进行田间管理的谢远灵满心喜悦。
“目前,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抓紧门楼牌坊、观赏亭、拍摄点、赏花带、农产品加工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谢远灵说,油菜花基地计划在本月的23日左右开门迎客,全面开花的油菜花花期前后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而2017年春节期间就是花开得最漂亮的时候了。“漫山的油菜花美景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
届时,喜气洋洋的新春佳节,人们可以来到阳山大崀镇的百亩油菜花田间踏青赏花,享受不一样的“遍地黄金”风采。走在梯田间,入目是那连接山峦、黄灿灿的花海;入鼻的,是心旷神怡的清甜花香;那入耳,就是声声的鸟叫虫鸣……徜徉花间做一名“寻花客”,是何等的潇洒惬意……
发展多元化观光农业 实现农产品增值
据大崀镇党委书记谢峻岭介绍,大崀镇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 发挥产业优势,凸显镇域“生态”特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发展, 主打茶坑文化产业牌,将农业和旅游结合发展,努力实现强镇富民的目标。遵循这一构想,该镇大力打造农业“三品”工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带动,推动大崀农业实现规模化、特色化、经营化发展,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推动农业与旅游高度融合,协同发展,逐步建成不同特色的观光农业带。
他说,百亩油菜花基地就是该镇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进行的一次成功尝试。下一步,将进一步通过规划和完善油菜花基地建设,以油菜花基地为龙头,带动周边特色产业的发展。
谢远灵是种植大户,从2004年起开始从事有机蔬菜的种植销售经营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产品主要销往深圳、东莞及珠三角地区,积累了一定的农业经营经验。近年来,看到在周末、节假日跑到农村游玩的城市人越来越多,他觉得农村观光游大有可为。于是,他连片租下了近200亩的山地,计划投入100多万元打造集有机蔬菜种植、田园采摘、农产品加工、花海观赏、山林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农业生态观光基地,围绕“慢生活”主线,突出“亲子采摘、观光农业、休闲服务”主题,进一步提升农业休闲游的品位,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他介绍说,这一次把这油菜花籽收获后会榨成油,从而进一步提高油菜花的产出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一步,我们还将会根据不同季节在场地周边种上向日葵、薰衣草等观赏花草,菜地种植芝麻菜、巧口菠菜、红头菜等特色菜,随时让更多的人们赏花之余还能品尝到新奇特的有机菜。”
十里宫粉紫荆长廊繁花绽放
去年春,大崀镇致力于小北江水源涵养保护区建设,在“三化”工程项目中开展‘一路一品’示范点建设,在从水库移民新村至大崀工业园约10公里的县道X830线公路两边的绿化带交叉种植了宫粉紫荆和双荚槐树苗,打造“十里宫粉紫荆大道”样板路,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县道X830线烂路改造、悠闲乡村游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
经过一年时间生长,目前“十里宫粉紫荆大道”的情况如何呢?近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1月16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县道X830线上,行至松林至大崀圩镇段时,看到鲜花盛开的宫粉紫荆而感觉心旷神怡。道路两旁的宫粉紫荆树木已经长大不少,枝繁叶茂沿路连绵不断,远远望去,绿叶中繁花点点,犹如一段点缀鲜花的美丽彩带。走近一看,每棵树上盛开着三五成群的花朵,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弋,宛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在林间穿梭,给寒日里的大崀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去年以来,阳山县全面开展“三化”工程项目建设,其中在绿化方面加大了对县域范围内省道县道特别是各乡镇公路、乡村道路沿线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绿化改造力度,提高全县的绿化档次,提升旅游城市品位,打造了多条绿色走廊。至目前,全县共种植了宫粉紫荆、木棉、樟树、银杏等树木9.9万株,乔木2.3万棵,草皮植物1.3万平方米,阳山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罗燕颜